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陶潜“不为五斗米拆腰”的故事大家甚为熟悉。这个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沈约《宋书·陶潜传》,其后梁昭明太子萧统作《陶渊明传》,唐初宫修《晋书·陶潜传》及李延寿《南史·陶潜传》中都载此事。宋人韩子苍怀疑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学术界不同意这种怀疑,但对这个故事中言及的“五斗米”的理解却存有分歧。  相似文献   

2.
喜欢陶渊明     
在古代名人当中,我很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庄周,一个是陶渊明。喜欢庄周,并不包含什么价值取向,只是他的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喜欢陶渊明,是他恰好迎合了我多少有点儿亲近自然的天性。我偏好于将陶渊明称为陶潜,觉得这更符合他隐士的身份。他恐怕要算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隐士了。本来可以“束带”见上级,进而攀附权贵,投靠显宦,也走上一条光明仕途。但他却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官虽做不成,可骨气却出来了!乘着思想的快马,我随陶渊明踏上了归乡的长路。他得偿心愿后…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后,萧统《陶渊明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南史·隐逸传》等皆沿袭沈约之说,宋代以后,不少人在肯定渊明的不复出仕是“耻事二姓”的同时,又挖掘和推崇他的愤宋情诸。近代有些学者以比较广阔的视野研究陶渊明,认为他的弃官是愤然于政治的黑暗及士大夫的廉耻扫地,“若说所争在姓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梁启超《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近数十年来,还是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在争论。有的说陶渊明是“东晋孤臣遗老”,有的则全盘否定陶渊明有忠晋思想。看来,要还陶渊明的本来面目,时至今日仍然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现行人教版教材第二册注释为:“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感叹我的一生将要过去了。善,喜欢、羡慕。行休将要结束,指要死了。”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将其译为:“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细读全篇,总觉以上注、译似不能和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内容完全吻合。据《宋书·陶潜传》和《归去来兮辞》前的小序,陶渊明归隐田园之时,是四十一岁。四十一岁之年,如日中天,应是人生和事业最富光彩的时候。作者性情豁达正值盛年,虽离开官场,却还不至于想…  相似文献   

5.
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相似文献   

6.
《晋书·陶潜传》中提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所以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陶渊明放弃的“五斗米”是多少呢?《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微薄的官俸”。历来文人骚客也都把“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能为这区区一点俸禄而向上级官员叩头礼拜”。清朝的唐  相似文献   

7.
《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类书,是我国古代的大型参考工具书。《北堂书钞·乐部》保存了隋以前大量的音乐文献。研究《北堂书钞·乐部》文献对今天的音乐史研究具有极大的帮助。本文以《北堂书钞·乐部》原注本和孔注本的引书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北堂书钞·乐部》的引书情况作以整理,发现并探讨《北堂书钞·乐部》的引书情况变化的现象、特点及原因,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五斗米”之说,史学界却争论不休。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文史学家对“五斗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已故学者逯钦立先生所说,“五斗米”是指东汉传下来的“五斗米道”。他认为陶潜不满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江州刺史王凝之,29岁时,不愿去做江州祭酒,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文选学”研究曾经出现过三次关于《文选序》的讨论。这三次研讨,使“选学”界对萧统的文学思想,《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关系诸问题均大大深入。回眸这一历史,可使学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20世纪的“选学”研究作一颇有意义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宋武帝刘裕为何小名寄奴,《宋书·符瑞志(上)》称:“宋武帝……始生之夜,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皇考以高祖生有奇异,名为奇奴。皇妣既殂,养于舅氏,改为寄奴焉。”这种说法虽含有一点合理成份。但荒诞不经,与历史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宋书·武帝纪》载:“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寅夜生。”《南史·武  相似文献   

11.
道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最为古老、最为庞杂的民间艺术之一,是道教思想文化和民间音乐曲艺长期融合、衍变的产物。道情的发展历程可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和地域道情三个阶段,道情一千多年的发展流传历经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庙宇到乡野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曲折延绵和深厚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2.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生活于玄学盛行时期,玄学中尊重个体人格,肯定自然人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他,"自然"成为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他从容地实践着崇尚自然的主张,使得他的生活和诗歌皆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戾家”的“戾”的含义由乖张、暴戾而引申为违反。按照启功等前辈的考证,“戾家”意指外行的、无师承的、非专门的、不精通的人,“戾家画”可指为脱略常法、无师承、有违绘画法则的画作,是一种业余水平的绘画;钱选和赵孟颓将“戾家画”与“士夫画”想对应,“士夫”应指在位的文人官僚。从钱、赵有关“戾家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钱选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觉地游离于“士夫”之外的一位士人,其说蕴含了“道”、“艺”关系的历史内涵,表明了钱选对“道”的超越,其价值格趣由传统的“重道”而转向艺术。钱选以这样的士人格趣并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启迪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从而体现了他在艺术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研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新世纪10年(2000—2009)的陶研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越了以往任何10年段。10年中,《生活教育》复刊、《陶行知词典》、《陶行知全集》(修订版)出版等8个事件是值得我们进行盘点、分析的陶研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老庄"静"之要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分析了老庄"静"之实质,达于"静"的途径和"静"之功用.  相似文献   

19.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0.
张岩 《海外英语》2012,(15):161-162,169
Tao Te Ching i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due to its everlasting charm and profound thoughts within 5000 characters.The thesis chooses version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1889~1966),James Legge(1815~1897),Lin Yutang(1895~1976) and Gu Zheng kun(1951~) as the study cases on the account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ntext,and also of their respective pur pose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translation products of these four translators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played by each of them and to explore to which extent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ors could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