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孝心教育活动。在升旗仪式上,大队长发出了“让孝心与你我同在”的倡议,号召全体队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学会感激。学校大队部专门收集了《烛光里的妈妈》、《母亲》、《儿行千里》等12首孝心教育歌曲,录制成孝心歌曲磁带,在课间播放,还要求队员们传唱孝心歌曲,感悟歌曲内涵;编印了校本教材《诗书立业孝悌做人》,包括“劝孝篇”、“母爱篇”、“孝敬篇”、“爱心篇”、“孝心美文”、“小学生孝心行为规范”等几个板块,分别精选了典型的孝心故事和文章。  相似文献   

2.
正《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我们从小吸母亲的乳汁长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母亲的人。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知道母亲病危的家信,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宋庆龄孝心至城,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脚。无论一个人走得有多远,他身后总有母亲抹不掉的印迹;无论一  相似文献   

3.
《荔枝》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把心放进文章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咀嚼那些看似浅易实则意丰的语句,去体悟母子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子亲情课始,可以播放《妈妈的吻》或《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引领学生进入体味母子亲情的心境之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我”对母亲的孝心、思念,母亲对“我”…  相似文献   

4.
孰重孰轻     
母亲节前几天,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将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孝心。他问一位远离家乡来求学的学生道:“你是不是要利用假日回家看看母亲?’ 学生答道:“为了应付考试,恐怕没时间回家了。” “那么你认为是考试重要,还是母亲重要/’老师再要问。 “我母亲认为考试重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摘目《欧美幽默与漫画杰作》孰重孰轻  相似文献   

5.
《常回家“袭击”》是一篇赞颂孝道的杂文,值得一读。这一标题,缘于家喻户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所不同的是将“看看”改成了“袭击”。这一改动,讲明了作为儿女不仅对父母要讲孝心,行孝道,而且还要注重效果,讲究艺术,让孝心孝道落到实处。选用这一标题,正是这篇杂文立意构思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一、叙说真实体验,用纪实的镜头展示情感世界纪实的回忆莫怀戚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曾提到“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比如事实上那次作者只背了儿子,并未背过母亲,但作者在这之前曾背过母亲。纪实的心境在描写中,作者一片挚爱孝心透露无遗。请看:“太迟,太迟了”沉重的语气中表达出对春天姗姗来迟的不满和“我”的担忧;“熬”与其说是表现母亲漫长寒冬中精神和肉体受到的折磨,不如说是儿子望穿秋水的期待,是儿子爱母之心的煎熬。“总算”与其说是儿子…  相似文献   

7.
据《现代教育报》报道:一个家庭的四个孩子分别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国清华大学这四所世界名校的博士、博士后,这个家庭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个“家庭博士群”,四个博士的妈妈李振霞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母亲”。她的教育理念是: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学会了撒谎。事情是这样的:我爷爷病了,妈妈去医院看望爷爷。因妈妈下岗了,只靠爸爸开车养活一家。爸爸帮别人开车,老板又不发工资,生活比较艰难。妈妈只好买只鸡给爷爷补养身体。可爷爷说:“你们的孝心我领了,别老为我花钱了,把鸡留给孩子吃吧!”妈妈说:“我已有工作了,你别操心了。”妈妈的话我不明白,在回家的路上我奇怪地问妈妈:“你找到工作了吗?”妈妈说:“这是骗你爷爷的。”我这才恍然大悟。从中我看出母亲对爷爷的一片孝心,我长大也要向妈妈学习。事后,我用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为爷爷买了一公斤苹果。当爷爷手捧红红的苹果,…  相似文献   

9.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  相似文献   

10.
丁磊同学问:《母亲架设的桥》和《巴黎的桥》两篇文章中“桥”各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两篇文章看起来是写桥,其实都不是写桥。《母亲架设的桥》一文中写桥,是写人记事,以母亲架桥一事为依托,叙述母亲的勤劳和爱子之情,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这是一座凝聚深厚母爱的桥:它是母亲在劳动时能让“我们兄弟”走过峡谷的安全之桥;这是一座伟大精神的“桥”;是一座性命攸关的桥——由此取得一家一年的口粮;这还是一座伟大毅力的桥;不依赖别人,母亲每年要修十几回。它看得见,感觉得到,但摸不着。“桥”在文中是物,“桥”是母亲勤劳一生的见证,“桥”叫我想念母亲,记住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的母亲节,抚宁县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儿”:当天,大多数学生都没能完成前一天学校布置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很简单——“感恩母亲,为母亲洗一回脚”。然而并非是学生们不愿意去做,或许是囚为母爱无私,或许是不好意思,大多数母亲只是“心领”了孩子的孝心,却没有让孩子洗脚。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吕蒙才略的进展来源于读书,而吕蒙从不好读书到好读书,则来源于孙权劝学。这件事,《资治通鉴》里记叙得比较简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的这番劝学辞,讲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又给对方指出了读书的方向和方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孙权劝学联想到现在中小学的有些领导人和教师,颇有感触:这些人也似乎苦于“多务”,一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道德发展的源泉。建立有效可行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是决定该课程实践教学成效大小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本着“要精,要管用”这一原则,初步建立起一套以“孝心”为红线、以“信心”为突破口、以“爱心”为载体的“三心”工程《思想品德修养》课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的三方欢迎。据2005年1月份就采用该模式教学的班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率为98%。该模式的有关做法如下:一、“孝心”实践教学模式大学《思想品德修养》课通常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而近…  相似文献   

14.
昌中南 《中国德育》2007,2(1):86-87
今春,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孝心”教育活动。如何使这一活动深入而富有成效?我左思右想。终于机会来了——“母亲节”我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为母亲洗脚。  相似文献   

15.
从容与成功     
闲时读书,曾读过一篇日本星新一写的科幻小说《诱拐》。小说写道,有一天,F博士突然接到强盗打来的电话:“听着,博士先生,你的小孙子已被我们绑架,快拿钱来换!”强盗本来以为F博士会心惊肉跳,却不料从电话中传来的是F博士平静的声音:“请把孩子抱到电话机前,拧他的耳朵让他哭一下,这样我好根据哭声断定那是不是我的小孙子。如果是,我当然给钱;如果不是,恕不奉送。”强盗听了,果然去拧孩子的耳朵。就这么一拧,孩子爆炸了———原来,这是个与孩子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耳朵就是爆炸装置的开关。妙!F博士早就有所防备并以逸待劳,当然能凯歌高奏。…  相似文献   

16.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者认为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建太学 ,立《五经》博士 ,且为博士置弟子员。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一个历史过程。“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两句话 ,既不出自董仲舒 ,也不出自汉武帝 ,而且这两句话也不准确 ,应予摒弃 ,而采用班固的说法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相似文献   

18.
学会抄读     
北宋文人朱载去拜访大文豪苏东坡,很久未见主人出来。原来苏东坡正在抄《汉书》。朱载不解:“以先生之学识,还用得着抄《汉书》吗?”苏东坡答道:“我的学识还很肤浅,不读书不行呀!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像苏东坡这样的抄录读书法就是抄读,即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二者有机结合。抄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与默读、朗读、诵读等读书方法相比,抄读并未引起同学  相似文献   

19.
《嘱咐》一课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期望 ,读懂蕴涵在朴实言行中的母爱。如何让学生从“无声”处悟到言外之意 ?一、自主朗读 ,感受“无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使他们自主地、充分地去读书 ,兴味盎然地去读书 ,在读书活动中体味“无声”之意 ,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节时 ,出示句子 :“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再指导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20.
哲学原来如此美丽--《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想我们是干什么的,教书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读书,这可怎么得了! 自己不幸而成为书呆子的人,其心愿就是大家都和我一样呆才好:那样便可免于被视为孤独怪异。身为教师,这无疑为我的“布道”提供了方便。“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继续教育的课堂上,我不避尖刻,向同行作如是说。“想想我们是干什么的,教书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读书,这可怎么得了!”文章里,我如此疾呼。(见《教师之友》2000年第9期《先做读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