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利用RT-PCR方法从里氏木霉mRNA获得EGII cDNA,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上,获得重组酵母菌株GS115-EGII,通过高密度发酵条件下甲醇诱导,使EGII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西安地区特有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在自然发酵酿制葡萄酒的不同时期分离出的酵母菌种类进行研究。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对分离出的339株酵母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分离出的酵母菌数量最少,种类最多,可归入6个属8个种,即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东方伊萨酵母、美极梅奇酵母、膜璞毕赤酵母、季也蒙有孢汉逊酵母、酿酒酵母、毕赤克鲁维酵母及红冬孢酵母,分别占发酵前期酵母菌总数的48.8%,20.9%,11.6%,7.0%,4.7%,2.3%,2.3%和2.3%;在发酵中期,分离出的酵母菌种类仅有4种,即酿酒酵母、东方伊萨酵母、毕赤克鲁维酵母及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分别占发酵中期酵母菌总数的67.1%,26.0%,5.5%和1.4%;而发酵末期,只有酿酒酵母。户太八号在自然发酵酿制葡萄酒的不同时期菌群种类不尽相同,为户太八号葡萄酒发酵过程中菌群种类动态变化的研究及优势菌种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3种共25株酵母菌进行了富铁能力的筛选,经过抗性筛选和摇瓶发酵培养筛选到一株生物量及细胞铁含量均较高的酵母菌株R4-5,该菌株能以甘蔗糖蜜作为唯一碳源发酵培养富铁酵母,在培养条件下,生物量为8.78 g/L发酵液,细胞铁含量为5.45 mg/g干菌体,总铁含量达47.851 mg/L发酵液。  相似文献   

4.
酿造酒的独特风味、质量与酒曲中的微生物密切相关.从选取的民间传统酒曲中主要分离得到发酵效率高的酵母菌3株和根霉菌2株.分别用平板测量法和血球记数法测定2株根霉菌和3株酵母菌,选择生长速度最快的根霉菌M1和酵母菌S1作为菌种自制酒曲,酿制甜酒.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经浸米、蒸饭、淋饭、拌药、下缸、糖化和发酵等工序,得到醇甜清爽、酸甜适口,风味和营养俱佳的糯米甜酒酿.在波长为620nm处用蒽酮——硫酸法测定甜酒中的总糖含量最高达13.92%.  相似文献   

5.
李艾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3):76-79, 82
将从不同地点采集到的样品分离后得到127株酵母菌,再经过四级筛选得到1株耐高温酒精酵母,将其命名为A27,利用26S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与报道的酿酒酵母26SrDNA同源性为99%,由此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A27菌株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具有"风土"特性的酵母菌,从琼瑶浆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纯化出36株酵母菌.根据酵母菌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初步将这些酵母菌分成8类.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这些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种酵母菌,它们分别是地生隐球酵母菌A(Cryptococcus terreus A)、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T pretorien)、布拉酵母菌(S. boulardii)、毕赤酵母菌(Pichia silvicola)、白吉利丝孢酵母菌B(Trichosporon beijelii B)、土星拟威尔酵母菌(Williopsis saturnus var markii)、产香酵母菌(Zygosaccharomyces crdri).同时,还分析了这些酵母菌的碳源谱.酵母菌可利用的碳源谱及功能分析为后续发酵性能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对14份土样和7株实验室保藏菌株经初筛、摇瓶复筛,得到1株油脂产量较高的酵母菌,其油脂含量为7.34%。对影响该菌体产油脂的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产油脂条件:发酵周期为4d,酵母膏和硫酸铵混合物为氮源,接种量为12%。在该条件下测得的菌体生物量为12.211g/L,油脂产量为1.524g/L,油脂含量为12.48%。  相似文献   

8.
以生产型实训基地原浆啤酒底泥为原料,从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活性啤酒酵母,并对其进行啤酒发酵小试,结果显示:所分离酵母茵代谢旺盛,发酵能力强,成酒保持了本实训室传统发酵啤酒的风味,可以作为发酵菌种投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西藏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出对水晶梨采后青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创新点:首次从西藏发酵制品中筛选得到一株对水晶梨采后青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方法:采用水晶梨果实体内筛选的方法,经过初筛与复筛,确定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拮抗酵母;通过对筛选所得拮抗酵母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液的生防效果,果实伤口处生长动态,以及对梨果实采后品质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西藏发酵制品中拮抗酵母的生防作用机理。
  结论:从西藏发酵制品中筛选得到一株拮抗酵母 R. mucilaginosa,其对水晶梨采后青霉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在果实伤口处与病原菌的营养与空间竞争。通过进一步研究,可开发为梨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的新型生物保鲜剂。  相似文献   

10.
肉桂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肉桂挥发油对11种62株临床分离细菌和5株白假丝酵母真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统计分析了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共5个种属的MIC50和MIC90,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肉桂挥发油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共5个种属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表明,肉桂挥发油对所有受试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71.11mg/mL,且对耐药菌株和敏感株有相同的抗菌活性.肉桂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活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明显低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活性(P<0.01);对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活性均明显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0.01).  相似文献   

11.
用SL选择性培养基从青贮饲草中分离出10株乳酸菌,并从革兰氏染色特性、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明串株菌2株、片球菌2株、植物乳杆菌3株、发酵乳杆菌3株。按不同菌株搭配制成发酵剂。经发酵剂处理的秸秆喂牛增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发酵风味物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RS琼脂培养基对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共分离出A1、S2两株乳酸菌。对两株菌在牛奶中的发酵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均有较强的酸度、乙醛和丁二酮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桑葚为主要原料,以酿酒活性干酵母为桑葚酒发酵菌种,通过正交试验的研究,可以确定桑葚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总糖含量22%、发酵温度28℃、接种量0.1%、SO2添加量40ppm。影响桑葚酒发酵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总糖含量(A)〉发酵温度(B)〉接种量(C)〉SO2添加量(D),桑葚酒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果酒。  相似文献   

14.
啤酒中的高级醇是由酵母经糖代谢和氨基酸转化途径产生,它是啤酒中重要的挥发性副产物及风味物质。高级醇的积累量主要受酵母遗传特性和发酵操作条件影响。本文综述了酵母特异性基因、凝聚性、传代数和接种量等对啤酒中高级醇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微生物蛋白酶的发酵水平,从豆豉中筛选蛋白酶高产菌株并研究其产酶条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法进行筛选,获得一株蛋白酶高产菌株DC17。通过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鉴定,菌种DC17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利用小型发酵罐对菌株DC17进行蛋白酶发酵研究,确定了最佳的碳源、氮源、温度、pH及时间分别是可溶解性淀粉、牛肉膏、30℃、7.0和36 h。在最佳条件下,发酵液中的蛋白酶活力可达950 U/mL。  相似文献   

16.
从废弃菌包中分离得到的11株菌株通过固体培养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筛选出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2株菌株,分别记为f-6和f-10菌株。f-6菌株的Cx酶活力最高,作用于可溶性纤维素的效率最高;f-10菌株的复合酶活力最高,作用于不溶性纤维素的效率最高。在实际应用中,作用于可溶性的纤维素应该考虑选用菌株f-6,作用于不溶性的纤维素则考虑选用菌株f-10。  相似文献   

17.
从酵母浸粉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乙醇的菌株DL5168,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酵母属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通过优化实验,确定菌株DL5168发酵的最适条件为:初始葡萄糖浓度180 g/L;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菌株发酵的最终乙醇浓度为113.9 g/L,比对照菌株的乙醇浓度提高36%;乙醇转化率为0.64 g/g,比对照提高39%。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足部真菌的带菌状况,对培养出来的真菌进行病原学研究及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62名自愿受检大学生用棉签对其足部进行涂擦,然后将标本直接镜检,同进进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来的真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262份标本中,共分离出397株真菌,阳性率为74.04%,其中男生为71.8%,女生为77.4%,男、女生真菌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分到的菌株中,皮肤癣菌113株,占28.4%(113/397);酵母属114株,占28.7%(114/397);其他未能分类多细胞真菌23株,占5.8%(23/397)。多细胞真菌在男、女生中的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菌在男、女生中的携带率分别为35.2%、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0.6904,P〈0.01)。大学生群体中,足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为11.1%。结论:大学生足部真菌的携带率较高,男、女生差异不明显,但总体发病率相对较低。多细胞真菌、酵母菌的携带率在人群中的整体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酵母菌在女生中的携带率明显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9.
根据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营养需要和生长特性,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混合发酵乳清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利用SAS中的Plackett-Burman二水平设计法成功选取了对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发酵培养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大豆分离蛋白、西红柿汁和胡萝卜汁),再用最陡爬坡实验法确定因素水平,最后依据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最佳的混合发酵乳清培养基配方为:4%乳清粉、1.4%大豆分离蛋白、10%西红柿汁、13%胡萝卜汁、0.5%半胱氨酸盐酸盐、0.04%低聚异麦芽糖、0.3%K2HPO4。用此优化的培养基培养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活菌数可高达9.8×109 cfu.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