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题目(人教版《几何》第二册复习题三Pll3第13题)如图】,A是CD上的一点,△ABC、△ADE都是等边三角形,BD. 分析:易证 证明:因为 所以AB=求证:CE=△ABD兰△ACE(SAS).△ABC为等边三角形,AC,乙召沌C二60“. 因为△ADE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D二AE,乙E.4D二600, 所以乙BAD二乙CAE=1200, 所以△ABD鉴△ACE, 所以CE二BD. 一、条件不变,引伸结论 变式I:在原题目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探求以下结论: (l)求证△ABF哭△ACC; (2)求证AG二AF: (3)连结‘F,求证△A‘F是等边三角形; (4)求证CF// CD. 证明:(l)因为△ABD丝△AcE, 所…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等活动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仅以教材中命题的探究为例,谈点粗浅做法.例1 如图1,△ABD和△ACE均为等边三角形,边结BE、CD.1求证:BE=CD;2求∠BOC度数(人教版《几何》二册p.113第13题).教师导学生观察、分析,不难发现△DAC≌△BAE,故BE=CD;怎样求∠BOC呢?因为△DAC≌△BAE,故∠1=∠2;又因△ABD为等边三角形,故∠2 ∠3=∠4=60…  相似文献   

3.
<正>原题如图1,△ABC中,AB=3,AC=4,BC=5,△ABD,△ACE,△BF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四边形ADFE的面积.分析由已知得△ABC为直角三角形,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得△DBF≌△ABC≌△EFC.解法1最外沿大五边形等于一个正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故可求其面积;用大五边形面积减去三个三角形面积即可求得结果(△ABD、△ACE、△ABC);  相似文献   

4.
由初中几何课本第二册中的两道习题,利用旋转变换法,可发现费马极值问题及解法. 课本P73第7题:已知: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这里易证△DAC≌△BAE,从而得到BE=DC。还可证明  相似文献   

5.
题目 已知: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相似文献   

6.
题目已知:如图1,以Δ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ΔABD、ΔACE.求证:BE=CD.  相似文献   

7.
<正>在初中几何中,常常遇到一类以两个等边三角形或两个等腰三角形为基础的图形复杂的问题.此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外角或内角以及等腰三角形等知识,多数学生对于解决这类问题感觉思路欠缺,难以下手.本文通过一道经典例题的分析及变式拓展,帮助同学们找到此类问题的求解思路.一、问题展示问题如图1所示,以已知△ABC的两边AB,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等边△ACE,DC,BE相交于点O.(1)求证:DC=BE;(  相似文献   

8.
<正>一、原题再现图1例题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P83第12题或九年级上册P63第10题)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CD.分析:欲证BE=DE,可联想到△ADC与△ABE全等.对于△ADC≌△ABE的证明,可从两个角度分析:(1)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把△ABE绕点A顺时针旋转60°,点B与点D,点E与点C重合,得到△ADC,所以△ADC≌△ABE.  相似文献   

9.
题一 已知:在锐角△ ABC的外面作等边 △ ABD,△ BCE,△ ACF, O1, O2, O3分别为这三个等边三角形的中心 .求证:△ O1O2O3为等边三角形 . 许多学生看到本题后,都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道题只是下面这道题的延伸 . 题二 在锐角△ ABC的外面作等边△ ABD, △ BCE,△ ACF.求证: DC=BF=AE. 证明:先证题二 .如图 (1), ∵△ ABD和△ ACF都是等边三角形, ∴ AD=AB,AC=AF,∠ DAB=∠ CAF=60° . 又∵∠ DAC=∠ BAF=60°+∠ BAC, ∴△ DAC≌△ BAF, ∴ DC=BF. 同理可证△ DBC≌△ ABE, ∴ DC…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三角形中线将原三角形面积分半.【例1】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BD是中线,AD=CD=12AC,BE⊥AC于E,即BE是△ABC的边AC上的高,同时BE也是△ABD高,也是钝角三角形BCD的高.解: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BD、S△BCD的面积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将一些题目进行变式练习 ,有利于开阔同学们的思路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能力。图 1问题 :如图 1 ,C是线段AB上的一点 ,分别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 ,边接AE、BD 求证 :AE =BD 证明 :△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 ∠ 1 =∠ 3=6 0° ∠ACE =∠BCDAC =CD ,BC =CE △ACE≌△DCB图 2 AE =BD 变式一 :将点C改在AB的延长线上 ,如图 2。证明 :△ACD与△BCE是等边三角形 AC =CD ,BC =CE∠C =∠C △ACE≌△DCB AE =BD 变式二 :点C…  相似文献   

12.
课本(人教版)第67页的拓广探索栏目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BE与CD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上述关系成立的理由吗?  相似文献   

13.
一题多变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或“运动变化”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数学问题。这种做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训练数学思维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如图,在△ABC 的边 AB、AC 上,分别向形外作等边三角形ABD 和 ACE,求证DC=BE.这是一道利用全等三角形证线段相等的比较典型的基本题。在这道例题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如果再以 BC 为边向形外作等边三角形 BCF,那么 AF=DC=BE 成立吗?  相似文献   

14.
一、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1 已知:如图1,D、E在线段BC上,AD=AE,BD=CE.求证:∠B=∠C.证明:∵AD=AE,∴∠1=∠2,∴∠ADB=∠AEC在△ABD和△ACE中,BD=CE,∠ADB=∠AEC,AD=AE,∴△ABD≌△ACE(SAS).∴∠B=∠C.  相似文献   

15.
一题多解     
题:已知△ABD和△ACE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D=∠ACE=90°,如图(A),连结DE,设M是DE的中点.(1)求证:MB=MC;(2)设∠BAD=∠CAE,固定Rt△ABD,让Rt△ACE绕顶点A在平面内旋转到图(B)的位置.试问:MB=MC是否还能成立?证明你的结论.(第八届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题)  相似文献   

16.
<正>习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复习题)已知:如图1,在菱形ABCD中,∠B=60°,点E、F分别在AB、AD上,且BE=AF.求证:△ECF是等边三角形.分析本题主要涉及到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别以及等式性质的运用,从而找出△CAF≌△CBE的判别条件,由"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一判别方法完成本题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相似三角形,除用在证明线段成比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应用. 例l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CB和BC的延长线上,且乙DAE~12巴A求证:BCZ一BD·CE.分析要证BCZ~BD·CE,可证丝BDCEBC’而D、E都在直线Bc上,找D B CE图1不到相似三角形,△ABC中,AB~△ABD切△ECA,乙刀一艺1+乙2 (证略)需要转化BC一AC 在等边故只需证些B刀CEAC’由此,可设法证由题意不难得乙ABD一艺ACE一1 200,匕1+一600,。.。/刀一/2,故△ABDc乃△ECA. 例2匕BCD一 求证: 分析如图2,直角梯形ABCD中,AD// BC,匕ADC一900,对角线AC、Bl…  相似文献   

18.
<正>拿破仑三角形是一个美妙的平面几何定理,在其中能够挖掘出很多美妙的性质。下面介绍几种极其简单的拿破仑三角形的证法,并得出两个推论分别予以证明。(注:拿破仑三角形均指外拿破仑三角形,且仅关于外拿破仑三角形作讨论)命题1:以任意△ABC三条边为边,向外作三个等边三角形△BCD,△CAE,△ABF,则AD,BE,CF交于一点,且长度相等。证明:先证AD=BE=CF。在△AFC,△ABE中,AF=AB,∠FAC=  相似文献   

19.
<正>文[1]中童永芳老师解决了:如右图,△ABC中,AB=3,AC=4,BC=5,△ABD,△ACE,△BF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四边形ADFE的面积.在解完题目后,作者得到:显然,当∠BAC>90°时,则S四边形ADFE>S△ABC;当∠BAC=90°时,则S四边形ADFE=S△ABC;当∠BAC<90°时,则S四边形ADFE相似文献   

20.
1.在锐角△ABC中,已知AD为中线,BE为角平分线,CF为高线.若△DEF为等边三角形,证明:△ABC也是等边三角形. 2.已知△ABC的各内角均大于30°,⊙T与边BD、CA、AB依次交于点P、Q、K、L、M、N,且此六点按顺时针方向位于⊙T上.若△TQL、△TLM、△TNP是等边三角形,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