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布朗与他的“醒世新闻”李希光在《华盛顿邮报》当访问记者的半年中,从国会的政客、白宫的幕僚到大学的教授及各类研究机构的学者我都接触了一些,但采访和交谈最多的要数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近一、两年来,他的研究所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问题上发表的一...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3.
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同志,在初知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后,大多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切望能胜任专业的或业余的新闻报道工作。新闻采访写作,作为一种能力,它主要包括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活动能力,准确、及时、鲜明、简练地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等。怎样进一步提高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关键在于学会深入采访与善于“用事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随着业余写作的深入,碰到了许多个人难办的事。如为了写得真实,我设法多去采访、核实,但有的同志不愿接待,有的还说谎,以致我多次碰壁和稿件失实。请问:怎样去采访才能达到目的? 长春某部学员吕立新吕立新同志: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来你的信,问及怎样使被采访者乐于接受采访和避免失实的问题,我想  相似文献   

5.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6.
采访作为一门学问和艺术,是新闻界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艾丰同志的《新闻采访方法论》已经从理论上对新闻采访业务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但是随着电视事业飞速的发展,电视独特的功能又赋予新闻采访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我曾就人物片采访是否需要导演的问题请教过一些行家里手,结果得到完全不同的两种结论。正好我要到苏州拍一部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躬耕陇亩”者,爱好文学及新闻。今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细读一至三期对我有很大帮助,但毕竟还满足不了我这个“特殊”读者的要求。这要求就是: 1.采访政策及规定,活动范围,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2.采访的资格,特别是向上级领导者了解情况,获取材料; 3.采访证的作用除了起证明作用外,还有哪些? 此致敬礼湖北省荆门市粟溪区铁坪乡铁坪二组朱友登朱友登同志: 受《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同志之托,对你来信  相似文献   

8.
评艾丰的《经济述评自析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 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的新的突破。 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  相似文献   

9.
正一、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训练体系迫在眉睫《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采写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学会处理和交流信息,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高低。但目前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你们好!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新闻与写作》刊登了我写的《鼓起了我写作的勇气》一文后,我先后收到浙江、河北、黑龙江、山西等八个省市、自治区30多名想学新闻写作同志的来信,要求我与他们谈谈如何写稿的体会和推荐学习的书籍。浙江省温岭县武警中队的颜玉林同志在信中说:“我是一名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中不甘落后、决心做出成绩的战士,部队里有很多东西可报道,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投递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看了他们的来信后,我本想一一回信,又一想,他们能从《新闻与写作》上认识我,说明他们也喜欢《新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谢意。 十年来,在形势多变的情况下,《新闻与写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值得称道的经验,许多方面在全国同类新闻期刊中名列前茅。 一些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13.
读者之声     
陕西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矿段孝文:我很喜欢《新闻与写作》。因为它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上的朋友。起初,由于自己的基础差,投出去的稿子都不见音讯。后来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我从1990年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经过学习与实践,我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写作水平有了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在评介国际新闻稿件中发现,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同志写的通讯、消息以及花絮新闻,都具有浓烈的现场气氛,我很想当面向他求教,探讨一下驻外记者采访写作的经验。但他常驻国外,不便直接叙谈。然而机会来了,去年8月,应前苏联《论据与事实》周报的邀请,组织上决定派我前往参观访问,趁此良机也实现了我的愿望。在莫斯科的“萨律特”旅馆我同盛世良同志畅谈起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情深与烙印     
当《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之际,我首先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编辑部诸同志辛勤工作所取得的硕果表示诚挚的祝贺。 在这不平凡的十年里,我和《新闻与写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正是《新闻与写作》编辑同志的热心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很爱新闻写作,读了《新闻与写作》,给我启发很大。新闻基础知识讲座是我的朋友,他使我增长了很多新闻的写作知识。我虽有试试写一下的决心,但总鼓不起勇气来,也觉得工厂里没有什么好写的,总是提不起写稿的兴趣,认为平凡小事没有新闻价值,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新闻与写作》能否介绍一些怎样培养新闻敏感方面的书籍和有关提高新闻敏感方面的知识和办法。你们能满足我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8.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学》是我著、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新闻写作学科系列教材中的主教材。与之配套的尚有《中外新闻选》(胡乔木同志题写书名)、《中外通讯选》上下集(陆定一同志题写书名、(《十年浪迹——三中全会以来通讯报告选》上下集等)。 这套新闻写作学科系列教材尤其是《新闻写作学》,出版发行后,在全国新闻界乃至港澳地区竟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相似文献   

20.
我采写的小通讯《两副对联的苦与乐》,出乎意料地荣获安阳市1986年新闻写作三等奖。这大概归于曾使我激动不已的新闻“灵感”吧! 去年8月,我随有关单位的人员到北丰村采访养鳖专业户王敬修。攀谈中获悉他的“罗曼史”。他家,一出门就是漳河,他自幼就在河滩捕鱼捉鳖。三年困难时期,他这条光棍汉靠捕鱼捉鳖为生,整天连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