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分析与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的分析和测算基于计量经济学成本—收益法而展开,涉及到高等教育个人现值总成本、高等教育个人现值总收益、高等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诸方面。此外,对个人内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收入分配的“脑体倒挂”现象已基本得到扭转。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表明个人的高等教育支出是能够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未来收益的。虽然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我国教育收益率水平相对低下,但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并且居民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的预期高于利用现实数据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沈华导师沈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答辩时间2005年7月本研究以个人收益的差异性为研究基点,设计多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模型。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高等教育个人成本与收益的理论与实证。以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相关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阐述,计算了我国获得助学贷款者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并发现,这一学生群体与没有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群体相比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本文的进一步研究还得出,在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等教育收取学费的理论依据有:公共产品说,教育投资个人收益说,能力说,选择说,成本说,公平说;影响高等教育收费的经济因素包括:各方面承担的能力,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供需状况,生均培养成本.本文介绍了几种高等教育收费理论,并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收费的几种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等教育收取学费的理论依据有:公共产品说,教育投资个人收益说,能力说,选择说,成本说,公平说;影响高等教育收费的经济因素包括:各方面承担的能力,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供需状况,生均培养成本。本文介绍了几种高等教育收费理论,并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收费的几种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收益有较高的预期,很大的一个因素在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决策主要建立在计划经济时期和精英高等教育的收益确定性基础之上.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和变化的就业市场中,个人接爱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的收益存在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变化的趋势.同时,有关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也可能导致决策者和公众对高等教育产生过高的预期.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视作一种理性投资行为,对教育活动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判断成为政府部门和受教育者个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通过调查问卷,运用教育经济学的内部收益率法对聋人高等工科教育个人投资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聋人高等工科教育个体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约为11%。结果表明:1.聋人接受高等工科教育具有正的内部收益率;2.聋人接受高等工科教育的内部收益率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8.
欧阳凌紫 《考试周刊》2013,(27):161-161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以来,教育成本分担向个人和家庭倾斜,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其他消费。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收益率不再增长反而逐年下降。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得出了结论:对城镇低收入家庭而言,让子女接受紧缺专业的职校专科教育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衡量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高低应有两个指标:一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与同龄人中仅接受过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年收入之比;二是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起始期。本文依据现实并根据对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人均递增率的两种预测,对大学本科毕业后经济收益期的起点进行了测算,得出了两条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李桂荣  谷晓霞 《教育研究》2012,(7):15-21,42
通过对山西省怀仁县海北头乡的田野调查,匡算出该乡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推进以来进入大学本科的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状况,进一步推算出被调查者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研究数据表明,尽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等教育个人成本的提升,农村籍学生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在逐渐下降,并且投资回收期从10年延长到了14年,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仍十分明显;本科学历劳动者相对于高中学历劳动者,无论是年收入还是终身收入,其增量都非常显著。接受高等教育除经济收益外,还有多方面的非经济收益,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显示出接受高等教育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是公办和民办高校产权差异和学费制度差异的反映。公共财政不足造成了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市场功能定位的分化。这导致学费定价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差异与质量的差异不对称、个人投资收益率的差异扩大、学费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其指导思想,其不利于先天禀赋不足的学生,其社会福利效应逐渐降低。在公共财政能力已经增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应该取消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消除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生贷款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学生贷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与商业目标的冲突、贷款总额的不足、贷款操作的不公平和对民办学校学生的贷款歧视等。这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现行大学生贷款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日益弱化,国家财政拨款标准较低;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不足;学费标准过高,高职学生负担过重。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生均经费,发展民办高校,投资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及激励机制,支持银行贷款,吸引企业投资以及实行学分制收费等是解决我国高职教育投资不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学费制定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学费制定标准问题,有很多学者认为是难以量化的,因此学术界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应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相关的分析研究。根据能力支付原则和利益获得原则,初步构建一个涵盖五个主要经济因素——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等教育供需状况、生均培养成本以及地区差异的学费标准制定的量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各专业、各地区的学费制定标准的两个公式模型。  相似文献   

15.
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贷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伴随全球性的高教财政危机,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理论的推广以及政府资助高校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学生贷款在许多国家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适应高校扩张和收费提高之需要,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生贷款方案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的多元化的学生贷款体系。本文在介绍和分析香港学生贷款发展脉络及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将香港地区的学生贷款与中国大陆实施的学生贷款加以比较,并根据香港的成功经验对后者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1990年开始至今,英格兰高校学生贷款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6-2007学年开始实施的新学生贷款政策的性质、内容、申请资格、审核标准以及管理和申请情况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典型的政策性贷款,英格兰高校学生贷款政策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后续影响的分析对中国高校学生贷款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世界各地助学贷款的不同目标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论 ,着重论述了两种不同目标取向的助学贷款之间的差异 :第一类助学贷款追求经济目标 ,如贷款的设立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 ,为紧张的大学财政获取额外财源 ;第二类助学贷款追求社会目标 ,如设立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增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 ,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大学。以经济目标为导向的助学贷款一般不含政府补贴 ,以社会目标为导向的助学贷款可能享受政府的补贴 ,但需要对贷款对象进行认真仔细的确认。文章最后指出 ,助学贷款的设计和评价必须考虑到贷款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条道路是我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渠道。这是一种将教育的公益性与投资的营利性有机相统一、符合现实国情要求的特殊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允许有更多的路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善待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投资办学。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存在着缺乏必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无法体现不同学校或专业间的收益差异、实行"一刀切"的学费模式、政府投资不足、学生机会成本受到忽视等问题。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应当确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和定价周期,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完善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坚持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投资倾斜政策,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20.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Brazil is to a large extent restricted to the higher socio-economic groups. Public universities have limited places and entry is determined by highly competitive exams, thereby excluding those who have not had a high quality secondary education or attended an expensive preparatory course.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growth in the private sector to absorb the excess demand, but the majority of Brazilians cannot afford the fees. This paper develops a concept of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which, firstly, there should be sufficient places in the system as a whole and, secondly, all people should have a fair opportunity of attending the university of their choice regardless of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Recent efforts to expand access are analysed, including incentives for the growth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student loans and the new Prouni initiative, in which private institutions provide free places to low-income students in return for tax exemptions. While these initiativ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total number of places, they will not lead to an equitable expansion, as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ill still be confined to courses of lower quality or with lower subsequent value on the employment market. Initiatives aimed at the public sector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quotas and changes to entry examin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Finally,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 are outlined.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 Havana, 25th–29th October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