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传播中虚假新闻现象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红 《新闻记者》2005,(6):48-49
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对每年中出现的假新闻进行评选。笔者分析了近三年所评选的30条假新闻,发现大部分首先是由报纸刊发,在网上转载后得以广泛传播。其中有26篇是来自中央或地方报纸,3篇是网络媒体首发,1篇是出自杂志。这些新闻100%被网站转发过,目前网上依然能搜索到的假新闻仍有24篇,另有6篇已从网上彻底删除。  相似文献   

2.
《’93十家报纸假新闻曝光》在《中国报纸月报》刊出后,全国各级报刊纷纷转载,也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震动,有的报社将此文加上编者按,向全体编辑记者散发,提醒大家注意,杜绝假新闻。最近一期的《中国报纸月报》又开辟栏目,专门揭露假新闻,一时形成了假新闻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应该说这是件好事。 其实假新闻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了新闻那天,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3.
7月15日,某报在A19版刊登一篇题为《日本调查船非法在我东海调查资源我海军出动舰艇维护主权》的报道,并配了我海军舰艇巡视东海的图片,该消息转载于《中国日报》。同日,宁波某报在A9版也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觊觎东海能源我军舰捍卫主权拦截日调查船》的报道,同样配有军舰图片,该报道转载于《扬子晚报》。我外交部当天就这条不确凿消息给予否认。  相似文献   

4.
新闻真实性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松  唐天啸 《现代传播》2001,(6):128-129
1999年初,北京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消息《中国发现160岁老寿星》,不仅登消息,有的报纸还报道了这位“老寿星”的养生经,搞得沸沸扬扬,炒遍大江南北。可过了不久,有家报纸用《99年假新闻第一案》的标题,揭露这是一则假新闻,是20年前的假新闻卷土重来,是有人借“老寿星”办班赚钱的宣传伎俩。采访者是个聘用记者,压根儿就没有见过“老寿星”本人。凡是刊登和转载此报道的报纸都被“涮”了一回,被人戏弄,无比的尴尬和遗憾。 这种无中生有的假社会新闻,只是贻害受众,败坏传媒名声,有的涉及政策、法规的造假,其危害性就…  相似文献   

5.
199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的《观察台》专栏,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读者来信《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项目意向性协议多付诸实施的少》。在此之前,这条新闻已先后被《湖北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经济信息报》等8家报纸采用或转载。《长江开发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这条新闻的时候,还配发了编者按。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有的来信,有的打来电话,引起了一些人特别是主管经济协作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篇新闻,对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后…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假新闻历来为群众听恶,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戒。日前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主办的一期《中国报纸月报》,披露了1993年报纸10条假新闻,并把报社名称、作者大名一一予以曝光。其中一些假新闻还是相当有影响的报纸刊出的,十分令人遗憾。当然,去年的假新闻决不止这10条。唯其如此,这个问题更应该引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新闻战线》今年第6期《新闻速写漫谈》一文中所举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原载吉林日报1980年2月9日),曾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据我所知,这篇报道后经调查,纯属虚构,是条假新闻(见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新闻战线》今年第6期《新闻速写漫谈》一文中所举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原载吉林日报1980年2月9日),曾获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据我所知,这篇报道后经调查,纯属虚构,是条假新闻(见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9.
9月9日,江苏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扬州大学设“贫困生楼”贫富分居引来争议》的报道,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强烈反应,各种观点、评论纷至沓来。9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调查发现扬州大学无贫困生楼作者称系报社所为》的文章,证明江苏某报有关贫困生的报道是假新闻。无独有偶,9月13日,北京某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北京孔庙将立高考状元碑收录历届省级状元名单》的新闻,可没出两天,牵涉此事的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就纷纷出来“辟谣”,说立高考状元碑“纯属无稽之谈”。他们根本就没有谈过“建高考状元碑”的事情,只是在一份《安定门街道…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河南省的《南阳日报》“社会生活”列连续发表了一组由该报记者千里追踪采访而揭穿的“中国发现160岁寿星”假新闻的追踪报道,该报道后经《中华新闻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现代青年》等数十家报刊的转载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则曾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广泛转载的假新闻,经过我们辗转千里的追踪采访,最终弄清了它的真实面目.证明了它是一则20年后又卷土重来的假新闻。这条假新闻给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诸多的思考:新闻应该如何打假?尼江门核对安的经过1998年12月,我们注意到国内许多报刊纷纷开始转载一则消…  相似文献   

11.
陈志远 《新闻前哨》2004,(11):49-50
2003年2月19日的《武汉晚报》有两条独家重磅新闻,其一是一版头条 A17版“非常新闻”的《500万巨奖击溃亲情》;另一是一版标题导读、A7版“深度报道”发了一整版的《溺爱再酿悲剧——亲生儿子举刀砍向母亲》。这两条重磅新闻足以撑起当日武汉晚报的零售市场,全国各大网站竞相转载。上海电视台在网上看了这两条新闻后,次日就乘飞机赶到了武汉,找到武汉晚报要以电视的形式重新演绎前一新闻。哪个办报的人看了这两条新闻不眼馋?  相似文献   

12.
仔细阅读《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12年度十大假新闻"就会发现,这些假新闻的出笼,大都是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认真核对事实造成的。如位列第二条的假新闻《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一文声称:《泰坦尼克号》3D版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已被删掉。甚至,《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信以为真,真是把玩笑开大了。认真分析这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媒体在发布这条"新闻"时,都没有承担起核对证实的责  相似文献   

13.
据2005年9月8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民王先生发现一篇“著名”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被收录进他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里。上个世纪80年代这篇假新闻曾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但是到90年代以后这篇新闻就被认定为假新闻,后来作者也作了检讨。这件事情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对于假新闻,很多人都深恶痛绝,包括绝大多数新闻单位的编辑。而且,新闻主管部门也在颁布一些相关法规,加强对新闻界的管理。比如,去年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就对如何防范假新闻有明确规定。然而,大量不负责任的“自由撰稿人”的存在,或者个别别…  相似文献   

14.
江坪 《新闻实践》2009,(11):61-61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16.
掌握新闻的三大规则新闻是必须真实的。虚假新闻是媒体的致命伤。《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要评出十大假新闻,以此警示媒体,但即便如此,虚假新闻仍然没有得到根治。中宣部每年都要组织都市类报纸编辑参加培训班,2007年的主题即为"反对虚假新闻"。专门用一期来反对虚假新闻,可见中央高层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7.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1993年一完,立即有人统计出,过去的一年,我们的一些报纸发了十大假新闻,紧接着就是公布、曝光。于是有不少人看后对新闻界有意见。当然意见过后也就完事。不过照理说,我们的新闻界在吃了“堑”之后,似乎应该更加谨慎,这起码也是对新闻受众负责。再说,中国的公民对报上只要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胡吹乱捧的东西,一般说来,认为大多数新闻的可信度还是有的。然而也就从公布十大假新闻的那一会开始,报纸上的假新闻还是出。从今年的《中国报纸月报》中得知,1994年和1995年又出了七大假新闻。最好玩的是,就在报上公布那“十天假新闻”的1994年年初,有几家大报又发了两条假新闻,真是让人觉得想笑又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8.
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2日,武汉某报及全国其他地方一些媒体先后10多次转载了一篇题为《孝子借款5万为母亲摆寿宴》,从内容上看,报道宣扬的是一种中华美德。但是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篇报道的宣传基调有问题,它所引起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 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20.
1月2日,武汉某报及全国其他地方一些媒体先后10多次转载了一篇题为《孝子借款5万为母亲摆寿宴》,从内容上看,报道宣扬的是一种中华美德。但是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篇报道的宣传基调有问题,它所引起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