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相对论性动量和能量关系式推导了新的相对论性动量和动能的关系式。利用这个新关系式,总结了一套由微观粒子的动能求其相对论动量和德布罗意波长的简便方法,以及由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求电子能量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记述了德布罗意假想的产生过程。浅谈了其内容要点和在物理学史上的意义及微观粒子与经典粒子和经典波的不同,及德布罗意的科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德布罗意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作了尝试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1929年,法国的德布罗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完德布罗意走向诺贝尔领奖台的旅程后,你会目瞪口呆的. 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在大学里,他攻读历史,对历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何山石 《初中生》2007,(4):54-55
1929年,法国的德布罗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完德布罗意走向诺贝尔领奖台的旅程后,你会目瞪口呆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推导说明德布罗意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三者之间,并不满足机械波和电磁波等经典波所遵循的关系,其波长、频率也不具有经典理论所描述的物理意义。其原因是德布罗意波并非经典波的简单再现,波粒二象性所指的“粒子性”和“波动性”都是具有独特含义的。  相似文献   

6.
物质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与粒子的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引入物质波来描述微观粒子。本文主要论证物质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与粒子运动速度的关系,说明德布罗意的假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引入物质波来描述微观粒子。本文主要论证物质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与粒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说明德布罗意的假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重提德布罗意关于微观粒子能量振动的观点,并加以修改。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对论理论得到了运动粒子能量的拍脉动,由此推出德布罗意波长和薛定谔方程,给出了粒子能量脉动波的波粒二象性图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电磁波与德布罗意物质波,列举、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明确了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与经典的波和粒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 德布罗意假设2 0世纪初 ,物理学研究的领域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逐步掌握了微观客体的运动规律 ,建立了量子力学理论 .在这进程中 ,一个刚从历史学的研究转向物理学的法国青年人 ,路易·德布罗意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1 92 4年 1 1月向巴黎大学理学院提交了题为《量子理论的研究》的博士论文 .在论文中 ,他提出了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并给出了粒子的能量E和动量p与伴随着的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之间关系为ν =E/h , λ =h/p.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能量和动量采用相对论形式 .上述德布罗意关系式与相对论中的质能关系式E=…  相似文献   

11.
De Broglie Wave是可以按照几率解释的,在几率解释的基础上研究De Broglie Wave的相速度、群速度等速度特性,并建立了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德布罗意波的物理意义从经典解释到量子解释进行综合评述,插入了作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已知的 De Broglie模型和 Ross模型结合的太阳中微子新模型,可以获得两个中微子合成一个光子及其能量公式。由此能解释太阳中微子的下列三个观察结果;仅检测到理论预测值的三分之一;太阳活动和中微子流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并与观察到的光子释放率一致。  相似文献   

14.
根据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描述粒子性的经典力学方程应有与之对应的波动模型。经理论推导,得出了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和德布罗意波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很有意义的物理结论。同时导出了一系列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的波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相对论条件下和非相对论条件下计算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并通过相对论修正系数进一步揭示电子的加速电压与波长经典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据麦克斯韦分布律和德布罗意关系 ,以及粒子经典规律与量子规律对应关系 ,分析了气体分子热运动的最可几频率、平均频率及方均根频率与三特征速率间关系 ,并讨论了分界频率与分界温度的应用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has the key premise of teaching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physical sciences to illustrate how controversies and rivalries among scientist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wh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found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The author is a defender of teachers who consider philosophical, historical and socio-scientific issues. In particular, the disputes can be used in science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historicity” of science and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progress beyond that of inductive generaliz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eory is accompanied with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all the way. The author will try to show that it gives excellent resul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bring to the foreground the complexity that surr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in science, illustrating how controversies, presuppositions, contradictions and inconsistencies find a place in the work of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alike. In this sense, the case of quantum mechanics and quantum chemistry is very solid because it is historically full of controversies among their heads: Einstein, Bohr, De Broglie, Heisenberg, Schrödinger, Born, Lewis, Langmuir, Bader, Hoffmann and Pauling, at le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