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闽南方言区是华夏民族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和闽南内地与台湾,为推行西方宗教文化而学汉语、习方言,创造闽南方言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客观上成为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先声。然而,滥觞于16世纪南洋群岛的教会闽南方言辞书和后来的各类闽南方言教材、闽南土白圣经译本、《论语》等中华典籍闽南方言译本,记录了几百年前的闽南话,现大部分存于海外,因大洋阻阔、学科隔阂、文献资料的限制,多不为学界所知,其研究颇多疏漏,难以一窥全豹。为此,有必要扩大视野,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教育史、语言学史等大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这一时期中外汉语及闽南方言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此作出较为系统、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用闽南方言对本地和台湾广播,我们通常用的是用普通话写成的文稿,这就经常要碰到两个颇为麻烦却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词语问题,即普通话词语如何转换成闽南方言相应的同义词语;另一个是语音问题,即闽南方言词语的读音问题。闽南方言语音的类型比较复杂。本文只就广播中对闽南方言词语文白读音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如何发挥地方特色,增强闽南语电视节目的魅力,使闽南语方言频道得到本土和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同,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根据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开播前后的节目策划及实践体会,从文化取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闽南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大力弘扬,对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探讨修复闽南方言使用环境、利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护手段、加强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口传说唱艺术的整理与推广活动,从而保护闽南方言文化并促进其健康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语言活化石"。唐宋以后,闽南人大量外迁,在输出自己语言的同时,也吸收不少外来词语,故闽南方言具有融合性的特点。闽南人还有强烈的中原文化认同感,造就了强大的文化凝聚性和向心性。  相似文献   

6.
闽南方言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的词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日益丰富。闽南方言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它的词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继承发展,日益丰富。有人曾作过统计,发现闽南方言中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同的词语竟达百分之三十  相似文献   

7.
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面临同质化的挑战,后起之秀的闽南语民生新闻要如何发展壮大呢?地市级电视台思考的重点不是连线报道类的硬技术,也不是新闻调查类的深厚功力,而是融入本土生活的独特视角.论文通过漳州电视台《本地话新闻》的成功案例,说明“方言style”的重要性,而且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品牌塑造与新闻报道的双赢驱动,才能增强闽南语新闻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陈嘉莉 《今传媒》2010,18(10):116-117
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对于闽南语的研究,需要全面而系统地对两岸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异同进行梳理,从而达到客观认知。本文从闽南地区的地理形成入手,分析了闽南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两岸间闽南语的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励红 《东南传播》2012,(3):109-110
和平发展是当下两岸关系的主题,维持现状是目前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在此状况下,如何充分运用对台方言广播的宣传作用,提升传播效益,在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理解、争取台湾民心、凝聚和平统一共识上发挥更大效能,关键在于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将目标受众主体锁定经济基础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宗教意识较浓的中南部闽南及客家族群,发挥闽南、客家文化的独有魅力,强化正面宣传,以闽台文化关联性阻击"文化台独",注重服务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0.
闽南台湾祖地新建的东山县图书馆,去年增设了台湾资料阅览室,陈列有福建通本,泉州府志、漳州府志、东山县志和全省各地文史资料、闽南各县市地方志以及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的史料,移居  相似文献   

11.
<正>不论在闽南方言还是在普通话中,词的重迭频繁出现,经常使用。现对闽南方言中形容词、动词、量词、个别副词的重迭问题与普通话的区别,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比较,试谈谈其重迭的形式和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言播音是地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特别是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重要的播音形式,但是全国各地的方言播音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闽南话、客家话、粤语播音及广东省及香港电台、电视台的粤语播音,台湾电台、电视台的闽南话播音外,大多不尽人意,而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方言播音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方言类栏目如何在日趋激烈和残酷的媒体竞争中生存;方言类栏目的制作人在做好节目的同时,如何营销好自己的栏目;笔者作为厦门卫视《我爱闽南话》栏目的制作人,将新闻学及管理学的知识运用,从客户需求——观众角度出发,为《我爱闽南话》栏目进行市场细分,锁定目标客户群,确定方言类栏目的市场定位,在现代营销理论的指导下为方言类栏目——《我爱闽南话》进行整合营销,并提出"创意整合营销"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闽南方言表达的精髓形式,闽南话讲古特有的艺术性及感染力深受台湾受众喜爱。在对台广播节目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运用闽南话讲古类节目的语言艺术,更易让台湾受众获取讯息,获得愉悦,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祖国大陆第一个以闽南话方言播出的广播频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闽南话频道2002年元旦正式开播,每天以18.5个小时向闽南、台湾省及东南亚等地的闽南语听众播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闽南话是汉语重要方言之一。它源自古代中原的河洛话,广泛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台湾绝大部分地区,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浙  相似文献   

16.
洪水英 《东南传播》2012,(10):127-128
与普通话或其它方言相比,闽南方言的处置式有其特殊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凸显"主观处置"时,有特殊的语法标记。文章以沈家煊提出的客观处置和主观处置式为理论基础,试图从闽南方言处置式内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描述并解释有明显主观性标志的处置式表现。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文化台独"势力从中作梗,在台湾坊间,"台语"的说法大有取代"闽南话"、"闽南语"的趋势。闽南话进入台湾四百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融入了荷兰语、日语及台湾原住民语元素,使得如今台湾的闽南话跟大陆祖地的闽南话有了些微差别。然而,用"台语"这个名称来指称此地的主流方言是不妥当的,说"数典忘祖"也不为过。本文梳理了当下闽南话与"台语"播音主持的几点异同,释答了对台方言广播在声音表现与归属感营造方面的几点困惑。  相似文献   

18.
廖一杰 《东南传播》2010,(8):199-200
和普通话播音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一样,闽南方言广播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所谓的"三级六等"分类。面对不断发展的闽南话方言广播,如何做到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是其面临的一个尴尬又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因为闽南方言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字正腔圆"有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更多内容,也只能通过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方式做到"字正腔圆",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稚瑶 《出版参考》2021,(11):71-73
地方方言的词汇系统中,存在大量来自普通话的词语,它们在形、义上与普通话相同,仅在读音上有所区别——这类词即"对音词".方言词典如果只收录地方特色词汇而不收对音词,可能影响词汇的系统性;而如果收录大量与普通话释义一致的对音词,又可能造成内容的冗余.本文以《闽南方言大词典》为例,探讨方言词典是否应该收录对音词、如何处理对音词以及辞书数字化背景下方言词典对音词收录的新的考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闽南方言大词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在2006年12月出版。2007年2月8日在北京召开了出版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张克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等领导和语言学界、辞书学界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领导和专家在会上一致肯定《闽南方言大词典》是编校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