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在作品的结尾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通过这一呼喊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孩童形象,结合当代社会,寻求鲁迅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4.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鲁迅投向旧社会的一颗猛烈的精神炸弹。这样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滇池》文学月刊今年十月号载文《〈狂人日记〉生活原型》,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有的。”并说“狂人”的生活原型,原是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作者写小说前两年曾遇见过他。  相似文献   

6.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愤怒地呐喊:“救救孩子!”鲁迅以“狂人”的目光.揭露当年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罪恶社会。  相似文献   

7.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小儿崇拜”倾向,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谴责了戕害小儿天性的父权父道和师者至尊的封建思想。他倡导“幼者本位;”,呼吁“救救孩子”,积极寻求“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救救儿子     
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而今十岁顽童,大胆效颦,仿鲁迅爷爷,为我小字辈疾呼:“救救儿子”。为什么呢?不妨听我慢慢道来儿子小胖的酸、甜、苦、辣。小胖,男,12岁,1992年出生,得了一种怪病:一见爸妈便发怵。据医生说,这叫“家庭恐惧症”。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0.
近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谁来救救孩子?笔者认为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一百年过去了,教育是否拯救了孩子?遗憾的是,笔者看到了有学者不但呼吁"救救孩子",而且呼吁"救救教育".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伯阳  寻峰 《中国教师》2006,(6):14-16
中小学生中盛传一首歌谣:“上学真苦恼,书包压弯腰,睡得迟,起得早,功课没完又没了。”“上学真苦恼,书包压弯腰,背起炸药包,我要炸学校!”80多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发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救救孩子,把孩子从封建礼教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度日。80多年后的今天又有专家再次呐喊“救救孩子”,是要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呐喊,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现该小说的真实性与深刻性。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痛斥旧社会,甚至达到绝望的程度,但在绝望的呼喊中,我们仍能看到“希望”在黑暗中孤独地挣扎着。那是一种迫切期待新生命、新力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从张爱玲的言论与作品两方面看,她是一位怀抱同情与理解的作家,她写的是平凡之人,并且肯定平凡之人的生态方式与态度.比较地看,鲁迅写的是人生问题,张爱玲写的是人性问题,鲁迅提出了“救救孩子”的主张,张爱玲则没有提出“救救人性”的主张.在张爱玲的温暖之下,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阅读张爱玲,需要回归正常的感觉能力,而非沉浸在激进状态中体验不到世俗的温暖.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充分发挥文学的批判价值和启迪的功能,他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的文学作品独特、丰富的民族寓言是其文化政治革命的集中写照,在审美的基础承担着历史——文化政治使命。鲁迅作品中乌托邦结局的预设是其希望所在,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它预示了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可塑的未来,在绝望中仍然渴望审美超越和救赎。  相似文献   

15.
鲁迅理解儿童,关心儿童,爱护儿童,早在“五四运动”前夕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呼声。鲁迅的儿童观旨在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兴趣爱好,主张对儿童进行全面合理的教育,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鲁迅认为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们的精神面貌预示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6.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多年以前,鲁迅在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震撼了中国大地。鲁迅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8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推翻,孩子本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时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批判了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同时他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真想来,忽然感到惶惑:一头儿是鲁迅先生,一头儿是先生呐喊着要救救的孩子。诚如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言:“鲁迅复杂的精神意象所散发出的诸种不确切性的光芒,又常常使他成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谜”(所谓“不确切性”是针对读者而言,并非指鲁迅的意象)。白纸一张的孩子和他们的语文老师对于接受早已光芒耀眼的鲁迅先生多少显得勉为其难。白纸一张的孩子,还不是时候,也确实不能准确地理解先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救救孩子”是鲁迅对改变受传统封建礼教压迫的孩子命运的呐喊,家庭教育思想是鲁迅教育思想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从鲁迅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目的观、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误区,谈谈鲁迅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