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岚 《新闻前哨》2023,(13):72-74
移动化发展趋势下,“微信读书”APP以独特的“社交+阅读”模式促使青年用户群体转向社会化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用户群体依赖“微信读书”APP提供的社交资源和阅读资源,满足自身的社群互动、自我展现以及知识获取和娱乐放松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应该警惕青年用户群体因过度社交和虚假呈现而出现的沉溺于浅阅读和迷失自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9名育龄女性的半结构化访谈,旨在从传播学视角深入考察信息传播与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的生育认知与信息传播紧密交互,共同影响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一方面,大众媒介所传播的风险信息建构了育龄女性的生育风险认知,无形中加剧育龄女性的生育恐慌,从而潜移默化地降低女性的生育意愿;大众媒介所展现的正面话语有助于消弭育龄女性的生育风险认知,但这种正面话语在传播空间中并非总能“被看见”。另一方面,亲人之间形成的垂直代际传播以及同辈之间的水平传播也会对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以互动和博弈的方式发挥作用。其中,来自人际传播的生育信息对育龄女性生育认知、生育意愿的影响力度明显强于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3.
李晓云  王锋 《传媒观察》2024,(1):96-106
本文从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生命哲学出发,将“小作文”视为一个透视粉丝生命体验的透镜,通过考察粉丝在日常生活中所书写的小作文文本及其书写实践,照见粉丝在研究视角不可见处的情感流变和情动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理解粉丝主体性的另类视角。研究发现,小作文不仅是粉丝在能动的书写中修补自我的情感载体,亦作为“树洞”使得主体在书写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生成自我的力量。粉丝个体不仅在小作文所记叙的“观看情动”中通过对偶像身体的欲望观看满足着自身作为“人”的原始爱欲能量,亦在小作文生成前的书写间隔区间中通过在“粉丝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顺滑切换显现出自身作为“人”的生命冲动。本研究将粉丝主体性定位在粉丝身份与其他身份的交界处,定位在多重身份的消解、重叠、冲突与切换的张力之中,从中我们得见一个多元的、流动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量化自我作为个人实施健康管理的手段,对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用户参与量化自我究竟具有怎样的效用及其具体作用路径如何还不清楚。基于此,文章通过招募176位被试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并验证量化自我用户参与效用及其内在作用路径,进一步分析当数据呈现方式以不同进展框架出现时,对量化自我用户参与效用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量化自我用户相比,参与量化自我可以显著促进用户健康行为改变意愿;自我赋权在量化自我对用户健康行为改变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即量化自我可以通过先作用自我赋权再影响健康行为改变意愿;进展框架对量化自我用户参与效用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当数据反馈以基于过去的进展框架呈现时,更能促进自我赋权和健康行为改变意愿。  相似文献   

6.
陆泉  刘婷  邓胜利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18-127
[目的/意义]社交问答用户的社会资本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旨在探究社交问答用户不同的健康信息行为对其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方法/过程]以知乎网上糖尿病话题下2 537个问题帖子,3 567个回答的1 650名用户为研究对象,依据L.Nan的社会资本理论和N.Uphoff对社会资本的分类,将社交问答用户的社会资本分为认知性和结构性两类,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社会问答用户的健康信息行为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用户的健康知识贡献行为和自我信息披露行为在不同程度上正向促进社会资本的累积,而不同的健康知识获取行为对认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影响有差异。这些结果有助于社交问答用户提高社会资本,平台完善用户服务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视觉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融合,短视频成为了影响女性身体审美标准的重要工具,而关键意见领袖在构建女性身体消费的视觉隐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于一切使用视觉形象的媒介中的视觉隐喻,源于其认知性,表现为视听修辞形式,间接地传达隐喻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以期实现隐喻生产者与用户的共鸣。本文选取了四位顶级关键意见领袖,在视觉隐喻的理论视域下,考察隐喻机制的生成规律和表现特征,为女性身体消费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依恋理论视角下用户在线评论信息生成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用户投入真情实感所撰写的评论更加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从依恋理论的视角探究用户生成在线评论信息的动力机制,为提高用户生成内容质量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对从信息源视角实现用户评论信息与用户生成内容的优化管理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方法/过程]结合依恋理论、用户生成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以用户依恋作为内驱动力,探讨用户生成在线评论信息的动力来源与动力结构,分析依恋对用户生成在线评论信息的驱动方式、驱动过程以及影响用户生成在线评论信息的依恋驱动因素。[结果/结论]认为用户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愉悦自我是生成在线评论信息的内在动力来源,用户依恋对其生成在线评论信息存在导向驱动、激励驱动与调节驱动等3种驱动方式。影响用户生成在线评论信息的依恋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用户情感依恋因素与认知依恋因素,激发用户情感依恋与认知依恋的深层认同是优化用户生成评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丁依然 《新闻界》2023,(5):70-80
监控和公平、正义、自由及人类福祉等社会和政治问题紧密关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监控获得的可见性知识有被转化为权力的潜力。而各类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相对固定的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以技术演变为核心,“看”本身经历了从近距离的、简单的注视或围观到愈发技术化的、“延伸式”的观看。媒介/技术在其中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们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可见/看”的方式,从而影响了监视材料的形态,以及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观看实践乃至权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相关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监控技术向大众赋权获得“观看的正义”的观点。然而,本文认为,掌握“监控/看”的权力并不等于获得权力本身,在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力量交换的场域,可见性只作为其中的一支力量发挥作用,它最终走向何方还要考察具体情境、案例中的行动者如何互动。本文最后就如何挖掘监控研究的可见性维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搜索即学习”背景下,主要探讨认知风格和任务复杂度对移动端视频用户学习型搜索行为的影响机理,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本质,为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移动端视频信息搜索系统,提升视频搜索用户体验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采用实验法,以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为测试系统,将用户完成学习型任务的搜索过程划分为知识获取阶段、知识学习阶段、互动反思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考察个体因素(认知风格)、环境因素(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认知风格主要影响用户在学习型搜索任务下知识获取阶段、知识学习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的行为,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阶段。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视频信息搜索用户的交互体验与学习效能,并对优化视频信息搜索系统的交互设计与学习服务功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数字健康APP用户存留率较低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本研究旨在明确影响用户持续采纳数字健康APP的感知价值因素及其影响路径,为未来数字健康APP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感知价值视角,利用内容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用户对数字健康APP的负面评论中进行持续采纳因素的归纳,并依据归纳出的影响因素探究导致用户持续采纳数字健康APP的组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系统价值、更新价值、环境价值、问诊价值、交易价值和安全价值是影响用户持续采纳数字健康APP的影响因素;通过fsQCA3.0共生成导致用户持续采纳的3条有效组态,分别为CA1:高更新价值*高交易价值*高安全价值*高问诊价值;CA2:高更新价值*高交易价值*高安全价值*高环境价值*高系统价值;CB:低系统价值*高更新价值*高安全价值*高问诊价值*高环境价值。最后,笔者对影响因素及组态进行分析,为数字健康APP的未来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苏柳 《新闻前哨》2020,(2):81-82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实现了互动过程中身体的缺席向在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女性身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众多的社会议题通过围绕女性身体的讨论表现出来,如话语权力问题、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等。传统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仍发挥着作用,但女性意识也出现了觉醒,女性开始掌握自己的身体,表达自我,追求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许静 《大观周刊》2012,(10):33-33
女性消费一直被女性学者认为是“身体性消费”、“被肢解的消费”,它压迫女性主体性的崛起。然而部分现代女性所认为的“消费的解放”也并没有逃脱父权制度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此展开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7):73-84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对H7N9事件微博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考察网络用户在健康议题上的知识生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网络用户在H7N9健康知识生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性别与认证状态上,女性用户更多地参与议题讨论,认证加V的男性用户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居于东部发达城市的用户参与度最高。其次,在媒介表达与情感抒发上,多媒介运用渐成主流;男性用户与认证用户态度理性。再次,在内容类型与形式上,用户间的实质性内容无差异;认证用户以原创方式生产健康知识。最后,在时间序列上,随着事件的发展,男性用户、认证用户在H7N9健康知识生产的外在形式与内在体现上逐渐趋向于女性用户、非认证用户的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6.
健康新知     
好消息舞蹈能改善女孩健康评价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与那些没有参加舞蹈课的女孩相比,每周参加两次舞蹈课的女孩,其健康自我评价得到改善。这项11月12日发表在Ⅸ儿科与青少年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得出结论,舞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身体活动方式,特别对年轻女性,它能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知识付费产品数量众多,品质良莠不齐,使得用户付费意愿降低,这可能导致知识付费模式的失败。本文旨在研究社会交互对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作用机理,考察信任和认同(包括认知维、情感维和评价维)对用户付费意愿的作用。[方法/过程]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377份,采用SPSS和LISREL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交互和情感交互显著影响信任,信息交互和信任影响认同,信任和认同决定付费意愿。因此,知识付费平台应重视引导用户之间进行社会交互,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认同,以促进用户付费意愿。  相似文献   

18.
用户体验是影响移动阅读APP活跃用户数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从创意、情境、交互、服务和平台五个方面研究了移动阅读APP“甜点”设计,旨在提升移动阅读用户使用APP的黏度;指出移动阅读APP的设计应在用户体验的基础上,重点把握“甜点”设计,为用户创设愉悦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弹幕评论方式正快速替代传统评论方式的背景下,理解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对数字人文视频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家宝藏》第三季视频弹幕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以CAPS理论为研究视角,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构建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数字人文视频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生成机制由认知-情感单元和行为单元组成,分为“认知驱动-情感聚合-行为生成”三个阶段,CAPS理论视角下数字人文视频的用户弹幕评论行为总体遵循“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探索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要素及内在机理,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和用户的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反应-机体(S-O-R)理论和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对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感知过程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从关注诱发、态势感知、情绪发酵、统觉控制4个阶段,构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 阐释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生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要素与各阶段机理的内在关系,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