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重在原语作者和文本上,而忽视了译者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在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始终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奥斯卡获奖影片<朱诺>的中文字幕翻译,从电影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字幕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莫言能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与适应、三雏转换,发现葛译不仅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与适应的过程,也是包括作者、译者、目标读者、委托者等在内的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各种新学派的出现为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的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4.
译者对于源语和目的与文本的认识是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结合中国思想文化元典周易中的变易、简易、不易三原则,提出首先要认识到译者文本认识是有层次性的,其次可以用三易原则构建译者文本认识的有效范式.作者认为,三易原则对于翻译这种语言转码和文本转换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迟秋玲 《文教资料》2008,(19):52-54
译写是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选择的一种翻译策略.它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文化迁移的工具,有助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译者在充分解读原文本的基础上,在目的语文化中重新构建原文本文化,从而使译文为目标读者接受,达到与原文本近似等效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抉择     
翻译是一个选择过程,不同的译文体现了译者不同的选择目的,不同的选择过程,不同的选择结果,以及不同的选择意义。翻译中选择行为的实现,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译者的选择在翻译中具有什么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影响译者文本选择的因素;二是影响译者文本翻译的因素;三是译者抉择的意义。从而来解析翻译这样一个选择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文化缺省翻译的接受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文本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可以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过程,从而为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的标准。而最佳关联又取决于推理和语境效果。由于译者的认知不可能等同于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译者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再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传递给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这就为译者提供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广阔空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翻译成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基础,探讨了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的译作《荒山之恋》在单词、句法和文本层面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正是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英译本彰显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13.
从阐释学视角论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字幕翻译受到技术参数和文本因素的制约,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阐释学视角下,字幕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字幕翻译过程中,涉及译者选择原片时的信赖,以及阐释和再创原片时的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14.
对名著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复译的译者研究发现,原作观照和读者观照、新老译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译者与原作者的对话等报道和研究,都为译者主体角色的正确认识提供了极好的例证。根据语言适应论意义观,文本意义动态生成,主体意图应与文本意义分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因而都应淡化各相关主体起作用的意图,避免译者主体性研究走向片面夸大译者主体性的极端。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新增的半句式汉译英题对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法衔接分类为基础,并参照Hoey的定义,通过大量半句式翻译题的分析,指出翻译时,要注意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然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保持译文的连贯。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包括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元关系的两轮明示——推理过程的交际行为,将读者纳入整个翻译过程,确立了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译者在选取异化归化策略时,既要考虑提高读者的认知语境,使之获得异域文化的审美需求;又要考虑迎合读者的认知能力与阅读习惯,使之提高对译作的兴趣。也就是说,译者在选取翻译策略时,要确保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读者就像一双隐形的手,操纵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话语或篇章,不论是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都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通过一定的承接手段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的语义整体.连句成篇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照应只是众多衔接手段中的一种.仅分析英语定冠词the的语篇照应作用及其翻译.在语篇衔接中,定冠词the本身并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而只是用来表示其所指对象是特定的并且是可识别的.但它既...  相似文献   

18.
吴萍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80-82,70
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既要以原作者的视角,又要以读者的视角,还要以创造者的视角来再现与传达原作。本文拟就文学作品的翻译,探讨译者对原作者的忠实,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负责及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戏剧被归类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戏剧翻译的实践和评价多基于文学角度,而戏剧的本质特征戏剧性却很少纳入译者和翻译评论家的视野.本文从戏剧性出发分析了戏剧的文学体现和舞台呈现对戏剧翻译的影响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标点符号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篇中缺少标点符号,将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译者若忽视标点符号在语篇中的作用,会影响译文的质量。为更好地了解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及其语篇衔接功能,以冒号、分号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标点在英汉语言中的语篇衔接功能,并探讨了零转换、转换成其他标点及转换成语言文字这三种翻译转换策略在冒号、分号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