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慎是明代四川的文化名人,他的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名门望族。杨氏家族世家文化的形成,深受其家族优良家风家训的影响,杨慎家族的家训文化以勤勉谨慎、廉洁爱民的"四重"、"四足"家训为主要内容。杨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从小所浸润的优良家风有密切关系,其家族的优秀家训文化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诫子书的历史发展及文献记载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居于权威地位,在尊卑有序的格局下,对于子女的训诫、教化的行为,统称为家训。这种家训,虽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是伦理道德上的各种规范与教导,父母期望子女能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遵从这些训诫。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民居中蕴涵有丰富的家族教育内容。喜洲白族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其传统民居亦体现出此方面的典型代表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门楼、照壁上常以暗含家族典故之题词标识出家族姓氏,从而以同姓意识凝聚家族成员并在成员中进行某种价值观的传承;民居的门楼、照壁上还常常题有家族先祖曾担任的官衔或者获得的功名,用于光耀门楣并激发家族成员博取功名;宣扬家风、家声是传统民居字饰中最为庞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体现着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取向。对以上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家族教育内容,我们应采取汲取与反思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4.
王鹤鸣 《寻根》2009,(4):110-121
家法,在家谱中又称家训、族规、家约、家戒、家规、族约、祠规、家典、家范、条规、家议、祠约等,种类很多,是家族自己制订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光绪十一年)“祠规引”指出:“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安徽)绩溪县南关悼叙堂许氏宗谱》(光绪十五年)“家训”指出:“圣贤彝训备载六经,又何必要家训?家训所以济圣训之所不及也。盖六经惟读书人知之,至愚夫愚妇不读诗书,  相似文献   

5.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帝时代就已萌芽。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家训文化也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从隋唐时期的《颜氏家训》、《帝范》发展到宋以后的《袁氏家范》以及范仲淹的《义庄规矩》、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曾国藩教子书》等等。这些《家训》瑰宝,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重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饱含了浓郁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性,是聚落社区明达事理的保障。客家古村落培田至今逾600年,现存的八修四印族谱记录了吴氏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反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传承上的完整逻辑。以历修《培田吴氏族谱》为线索,重点剖析了克勤克俭等家风形态,并通过家箴、家训、家法、族规、公益社章程等载体全面梳理了培田家风形成史。家风的塑造是民众(尤其是社区精英)丰富的文化创造力与国家集权的正统并存共谋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7.
吴洋飞 《寻根》2013,(4):127-131
盘古高氏家族与《盘古新七公家训》 据盘古高氏谱牒资料记载,盘古高姓的郡望为渤海郡,其始祖为春秋齐太公之九世孙。到了南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高氏也随之迁往江南,世则公居温州之九曲里,世则公曾孙不焰公徙居乐清馆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手工作坊与工场、店铺既是古代社会的工商业组织 ,也是近现代社会工商业组织的一部分 ,同新式工商业组织并行不悖。实质上 ,作坊、工场与店铺文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工商业民俗 ,在宗法式、小农式与官僚式的古代社会 ,自然主要是家族文化、村落文化和衙门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而又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文化、乡村文化和衙门文化 ,凝结成了中国强烈的家族观念、乡土意识与等级心理 ,并渗透在各个社会组织之中 ,工商业组织亦不例外。传统手工业包括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基本类型 ,大致经历了作坊、工场两个…  相似文献   

9.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创作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内容主要记述颜子推个人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以此来教诫子孙学会正确为人处世,以保持自己的家庭传统与地位。本书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后世称此书为“古今家训之祖”。本书作者颜之推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本书《归心》和《终制》二章中,专门论述了他的学佛体验和佛教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1.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2.
家谱中的家范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它的强制性约束力有效地维护着宗法等级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与家族之间的和谐。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家范受到强烈冲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但经过历史沉淀和选择后,家谱中的家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尝产,俗称"公尝",即传统乡村社会人们以家族或父辈家长的名义配置但为同一家族或宗族各房共同占有的公共财产,且其本身或相应收入最初主要用于每年特定时间节点进行祖先祭祀仪式、坟墓与尝田的修整或其他与祭祀有关产业的维护,后来又便宜于家族子孙的家族公有资产,一般分为尝田、房胙丁田、尝田屋等有形资产形式。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对赣南寻乌的宗族公产的来源有这样一段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家族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宗法人伦秩序中整体与个体,与西方传统个体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靠商品交换和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联结中的整体与个体,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整体轻个体”,与西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个体轻整体”,都是同中西方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关系、政治需要相联系的。它们为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与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作出扬弃,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丰富的、全面的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5.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16.
赵勤 《大理文化》2003,(1):48-49
寇元勋出生于鲥川县的一个白族世家. 剑川是大理州的文献名邦,人才辈出.寇氏家族,世居风景如画的金华山下西门街.寇家在清代便出过寇浚、寇璜、寇珩三位举人和多位教书育人之师.寇家在剑川算是一个书香门第的"教育世家".  相似文献   

17.
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7,(3)
<正>河北献县戈氏为畿辅望族,戈英、戈懋伦、戈锦、戈涛、戈源,四世五进士,有"父子翰林""兄弟御史"的佳话。有清一代,戈氏科甲之盛,甲于畿辅,戈氏家族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科举时代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9.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考试为唐代士子入仕之正途,然士族凭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考试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因此进士考试一方面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孔道,而另一方面亦存在时代局限。进士考试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映发 《寻根》2011,(5):131-135
明、清两代500余年,四川出的进士、京官近千人,大家族也不计其数。比较而言,明代的新都杨廷和、杨升庵家族,广安王德完家族;清代的遂宁张鹏翮、张船山家族,崇州杨遇春家族最为显赫。他们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对民间社会有重大影响,许多故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