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印度之所以在独立之后确立了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印度大国情结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打上了尼赫鲁本人鲜明而深刻的烙印,是其大国情结和国内外形势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使印度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从而最终实现其大国的宏愿。  相似文献   

2.
印度在独立后高度重视科技,科技实力排名不断上升,到2l世纪中叶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科技大国之一,原因有:印度拥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印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学基础设施;经济改革将促进私营经济进入科技市场;印度争当世界大国的愿望强烈。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印度将“印太”概念并逐步战略化,试图为印度介入亚太事务寻找“合法性”。印度自建国后一直试图在“印太”区域实现“大国梦”,但其影响力长期局限于南亚。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逐步升级为“印太”战略。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旨在应对中国崛起,是印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产物。为防止中国在“印太”取得战略主导权,莫迪政府采取了军事平衡策略、对冲平衡策略和规避平衡策略。但考虑到印度的国家凝聚力、社会的分裂程度、国内经济低萎问题以及印度的“战略自主”,莫迪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自独立以来,印度便把实现大国理想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行经济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全方位的多边自主外交,其中,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东向政策"取得了巨大进展。服务于印度大国战略的东向政策将有助于印度的势力扩展到东南亚、亚太地区,从而实现印度从亚洲大国到世界大国转变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就确立了大国战略,立志要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朝鲜战争期间,在对华关系上,印度实施了两面政策,但其主流是友好的。印度担心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成为其通向大国之路的绊脚石,对中国不时保持警惕,这就决定了此间印度对华不友好的一面。但基于中国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它一些原因,印度又不敢过分激怒中国,最终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对华政策。这就使中印友好的大局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6.
迈向世界大国行列是几代中国人的崇高理想,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大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平崛起战略”必将对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尼赫鲁时代印度的周边外交中的民族利己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巴基斯坦的打压、控制喜马拉雅山地区三小国、企图干涉中国西藏事务和霸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导致尼赫鲁推行地区霸权外交的主要原因有印度反对“两个民族理论”、尼赫鲁追求世界大国地位、印度对英国殖民遗产的继承和对中国的偏见等。  相似文献   

8.
尼赫鲁作为20世纪中叶世界名的政治家,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是他的不结盟外交。不结盟的基本含义是不与世界大国集团结盟,即不与美苏两极中任何一极结盟。它因两极对峙的尖锐而兴盛,因多极化的兴起而衰落,独立之后尼赫鲁为印度选择了一条“从一切现存制度(俄国的,美国的以及其他的)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国内发展模式决定了印度实行不结盟外交的某种必然性,不结盟也是尼赫鲁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卫灵 《教学与研究》2007,25(5):67-72
近年来美印关系不断升温.在美国看来,与印度合作对于维护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所谓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印度则希望借重印美关系,加速其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便实现迈向亚洲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目标,同时也增添与中国打交道时的筹码.然而,尽管美印合作不断加强,但是美国主导世界的全球战略和印度追求世界性大国的目标却使双方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印美关系说到底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和利用的关系,由此导致双方合作效应的有限性.分析美印关系以及中国崛起对两国的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印度还是美国,目前都不会为了美印关系而影响和削弱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地缘政治学看大国的兴衰(连载)□王恩涌(北京大学教授)在1987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了。该书论述了近500年来世界大国的兴盛与衰亡,总结了成败与得失的过程。这本书的出版,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大...  相似文献   

11.
刘希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3):28-31,35
刘震云是一个对权力这个词特别敏感的作家.他分别从乡土权力,历史形态的权力,主流社会的权力三个方面对权力进行了思考.通过具有逻辑层次的三个方面的探询,作家表达了对权力的质疑,呈现出强烈的反叛姿态.  相似文献   

12.
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及其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种最主要的权力结构形式——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其健康运行需要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可在借鉴国外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运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结构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分析了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不同表现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如何提升领导者影响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对分离,广泛存在于市民社会中的社会权力越来越承载着人们对民主理想的期待。社会权力含义非常宽泛,它的作用也并非只有正向这单一维度。如果不区分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忽略社会权力本身具有的两面性特点,过分强调它对政治权力不加反思的影响和控制,可能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必须用交往权力来制约社会权力。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教育行政组织中存在行政权力变质现象进行了意识、结构、机制和制度根源的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构建了较理想的权力控制机制。包括从权力意识、权力承受、权力运作环境和权力运作过程等多方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冯雪峰文艺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文艺的“力”之概念,这些概念密切相关,其中“艺术力”是整个概念体系的核心。总的来看,“艺术力”的内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战斗力”是艺术力的功能,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标准上侧重作品的政治思想性;“主观力”是艺术力的关键,突出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但也对创作主体的主观创造性给予了观照;“人民力”是艺术力的源泉,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反映“人民力”,创作主体主观改造的源泉来自“人民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改变传统的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二元“构成的高校权力运作方式,应当由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学生权力“三足鼎立“的高校内部权力结构所取代。为此,必须着力化解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学生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教师权力的合理运用是影响师生冲突走向的重要因素。基于约翰·弗伦奇对权力的分类,师生冲突中的教师易受到偏误认知的导引和消极情绪的裹挟,从而使得教师在运用权力控制师生冲突走向时遭遇五大陷阱,即参照权力运用失信,专家权力运用失效,合法权力运用失实,奖赏权力运用失准和强制权力运用失度。这不仅不能掌控师生冲突的走向,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抵制行为,使得师生冲突进一步螺旋升级。为此,脱离权力运用陷阱,消解师生冲突,重建和美型师生关系,教师需以修德为根本,参照权力运用才得以适时;以提智为关键,专家权力运用才得以有效;以法治为抓手,合法权力运用才得以正当;以公平为原则,奖赏权力运用才得以精准;以权力与情感为着力点,强制权力运用才得以有度。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关于权力的定义归纳起来有手段说、强制说、能力说和选择说四种,这些定义都没有揭示出权力的组织化特征,未能对“权力的构成”作出回答,难以对权力的运动和阶段划分得出理性的认识.从新的视角看,权力应该是个人或团体以组织化的方式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强制性占有和分配,并为此建立群体认同的人类行为.权力是由利益、组织、规则三种要素构成,这三种要素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推动着权力沿着从最大化向最小化方向的运动.这一运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绝对权力阶段、相对权力阶段、公共权力阶段.绝对权力阶段以组织利益与规则利益的高度重合为特征,相对权力阶段以规则利益高于组织利益为特征,公共权力阶段以非权力组织的高度发育和规则的简约化为特征,并且权力在受到最高程度的制约后(即最小化)将会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只有权力受到持续而广泛的制约,个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才能获得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若有足够动力则能克服阻力,持续推进。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如此。岳阳市君山区在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五力"齐发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动力,消解了改革的阻力,确保了改革的有效推进,完善了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