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陶醉在百年老屋里的读书生活的情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笔者每每读到这里也总是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  相似文献   

2.
高语第五册《项脊轩志》中有如下几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本对此作了几处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但笔者认为其中一处不够恰当,值得商榷。这一处是:[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一个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人们历来对这个句子中的“借”字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5.
胡小兵 《学语文》2006,(6):3-1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简洁质朴。描写细腻生动。是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名篇。县中有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的“借”字。有的版本作“积”。就“借”来说,解释却颇为纷纭。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略作讨论,以供同行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12月18日 晴 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项脊轩志》里有几句话总是念念不忘、浮现眼前: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椐,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借书满架”一词,课文未加注释,确为一大憾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译文”,将其译作“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似乎不妥。“借书满架”当如何理解呢?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1991年1月第一版,1996年3月第一次印刷)对原教材《文学评论两篇》(现已删除)的“课文说明”后有如下“补充注释”:借,《说文解字段注》:“古多作籍”。《辞海》、《中华大字典》均有“籍,荐也”的义项。《尔雅·释诂》:“荐,陈也。”借书即荐书,荐书即把书陈列出来。全句就是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这样理解,似与归有光的门弟相符。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精辟地指出:“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叙陈正甫会心集》)古代诗文中不少佳作,往往逸趣横生,难以言传,只有反复涵泳体味,才能获得会心悟解。比如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连处在归氏对立面的王世贞也不得不叹其“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这“风味”里就蕴含着美得动人的文趣,需要我们披文入境,领悟真谛,沉入美的享受。绘境蕴理的理趣作者落笔交代项脊轩的来历,细致刻画了它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修葺前,窄小、破旧、昏暗,不堪人居;修葺后,辟窗砌墙,种植花草,改造成书房。作者身处陋室,悠然自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相似文献   

9.
有兰香竹韵、“桂影斑驳”的淡雅情致;有“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的清幽月影;能使人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无论怎么想象,那都应该是一处有“曲径通幽”、有假山花池、有亭台楼阁的去处。但,当你打开《项脊轩志》,你会发现,使归有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的一篇课文,文章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串讲第一小节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当研习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一句时——师:借来书籍堆满书架,归有光安居于轩内,长啸高歌,多么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啊!  相似文献   

11.
悲情项脊轩     
<正>项脊轩,像一位老人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归氏家族的兴衰。归有光为了心中的理想从15岁开始在轩中发愤读书,百年的项脊轩经过他的修缮变得雅致起来。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第一段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读书生活是颇具情趣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而项脊轩给归有光带来的并不是很多可喜的回忆,更多的是伤感的回忆。先是分家带给他的无限伤感,作者从家的结构变化来委婉地说出家族的没落,明显的变化是由"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最先是中通的庭院后来由篱笆隔开,最后变成了墙,可以看出归家发展到最终不相往来的陌路人,家道严重  相似文献   

12.
一、"借书满架"考辨首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中的"借书满架"令人费解。人教版第三册教材和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对此均阙如,未作解释。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都有译文,人教版教参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苏教版教参译为"借来的书籍插满书架",基本一致。但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虽说归家这时已家道中落,但其祖上曾经做过官;从祖母的"吾家读书久不效"看,归家至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熏陶出来的读书人,自然也可能  相似文献   

13.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15.
别了,伊甸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乐土,在那里可以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圣殿,在那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语文课程新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语文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人文因素,倡导"本色阅读"。本色阅读的实质含义,是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与文本间的无缝沟通,让学生可以独立地理解、吸收文本中所阐述的概念、语意、事物、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等等。本色阅读古已有之,明代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也这样描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所以我们要把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本色,让学生的阅读真  相似文献   

18.
一、“借书满架“为哪般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深爱的“项脊轩“,反映室内陈设的唯有“借书满架“一句.课本没有对这一句作注,而不同版本的译文则译为“借来满架书“或“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  相似文献   

19.
一、“借书满架“为哪般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深爱的“项脊轩“,反映室内陈设的唯有“借书满架“一句.课本没有对这一句作注,而不同版本的译文则译为“借来满架书“或“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  相似文献   

20.
近日 ,读到一篇对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文注释提出疑义的短文 ,文中作者将“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 ,笔者认为欠妥。“借书满架”的“借”字 ,有人译成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是借来的 ,为什么读完后不送还人家 ,都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与理似乎讲不通。也有人著文说 :“……是散人闲趣 ,未必都是借来的。”而笔者却认为 ,既然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十分重要。实际上 ,这个“借”字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通假”现象 ,《康熙字典》中注释 :“借 ,音积 ,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