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和文本的关系问题。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论文以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文本探讨那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那段历史的重建,旨在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诗学以历史叙事、文本、表述和话语为建构元素,批判性地考察历史及历史修撰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传统意义上的倡导客观元叙事的历史意识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颠覆。在这种“历史转向”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异军突起,在对于外部传统及自身内部的双重“否定”中,建构了文学的精神价值要求与消费时尚的审美接受向度相“悖反”的统一,找寻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握手言和”的第三种立场。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标志着这一重要的小说创作思潮思想上的日渐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将文学与历史的壁垒打通,历史文本化的问题便随之出现。历史文本化对中国当代文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当代文艺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如影视媒介中的历史文本被商品经济异化、历史著作写作中的"越界"的书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盛行、历史和文学著作评判标准的变化等。它们对当代文艺的发展利弊兼具,需要文艺工作者仔细分析并从正面加以积极地引导。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文学评论强调文学文本与历史二者的互动。有预见的文学文本能参与历史的发展和建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描写和直呼的说教,唤起人们对包含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等社会变革危机的警觉,从而推动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理论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认为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目的鲜活逼真的艺术形式。新历史主义突破"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既是一篇讲述历史的文本,又是文本形式的历史事实,因此该短篇小说富含新历史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写历史小写化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者主要使用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来解读文学作品.莫里森在<宠儿>中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大写基督教历史,谱写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小写基督教历史.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通过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书写被正史排斥的人物、事件和重写正史已写的人物、事件,用复数小写的“小历史”改写了单一大写的“大历史”,从而质疑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红高粱家族》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丰乳肥臀》,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檀香刑》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粒麦种》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开创了非洲新兴文学的先河。从新历史主义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探讨作品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及新历史主义叙事,进而揭示小说的独特之处及作家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爱尔兰小说家弗兰克·奥康纳的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为文学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新历史主义文本阐释模式的重要特征"颠覆与抑制"、"振摆原则"和"逸闻主义",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模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文本与历史的相关性,关注琐碎、不为人知的"小历史"背后所体现的史诗性。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在虚构的文本中展示不同时期女性的命运故事,将小说叙事空间从北京扩展到旧金山,在时空转变中完成了对中国女性隐忍不屈个性的歌颂。作品体现新历史主义学者所倡导的理论主张,因此可以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出被淹没的华裔群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袁甲 《文学教育(上)》2008,(13):100-101
“新历史主义”一称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80年代初比较明确地提出来的,它也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概念,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就曾认为“无法定论”恰恰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尽管如此,新历史主义思潮经过从掀起至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人们已大体形成了对其基本内涵的一致看法。比如:“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等等。  相似文献   

20.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