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正>过去,由于地域辽阔,牧业经济发展落后,青海地区的牧民们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牧区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和牧畜作价归户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牧业经营体制。在此过程中,以"房屋定居、草场围栏、牲畜棚圈、人工种草"为主的"四配套"建设也在牧区各地推广开展,定居放牧成为"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实行草原承包改革之前,全省牧区牧民家庭中实现定居放牧的比例不到总户数的10%,尤其是在气候冷、海拔高的玉树、果洛  相似文献   

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国务院基于草原牧区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政策要求草原牧区根据自身草场状况施行禁牧或草畜平衡措施,达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本文基于此背景对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锡林郭勒盟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经济发展和牧民自身3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三权分置"背景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综合论述法探讨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提出了草原经营管理对策建议,引导牧民合理流转草原承包经营权,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保障合法权益,使牧草地资产保值增值,为牧草地流转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促进牧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升牧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草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传统草原牧区牧民生计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其中,脆弱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生态压力等方面,而不稳定性表现在牧民收入过于单一、生产生活支出的骤增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有关,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对该区域的牧民生计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牧民收入的几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非牧就业机会;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快完善草原牧区民生保障事业等对策措施,以期促进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牧民生计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5.
雪灾作为牧区常见自然灾害之一,其主要对放牧牲畜采食牧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牲畜采食不够而死亡,雪灾还会给广大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威胁牧民的生命安全。本文以青海省牧区为例,对雪灾的成因及防御对策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为相关部门和牧区牧民防御雪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甸退化胁迫下的适应性探讨——以青海省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地退化胁迫下,当前黄河源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结构不合理,草场尤其是冬季草场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突出因素.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于2004年5月、2006年11月、2007年9月、2008年9月对达日县牧户进行了四期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胁迫下政府和牧民适应措施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牲畜结构方面表现为牲畜存栏数减少;牦牛母畜比例上升.1976年-2006年藏羊存栏数减少60.90%;马存栏数减少了57.78%;牦牛存栏数减少25.96%.2004年以来,成年母畜在牦牛畜群中比例逐渐增加;②在草场利用方式上,表现为转夏场时间提前.5月前转场牧民比例由2004年的41.50%提高到2007年的61.00%.这暂时平衡了冬夏草场的压力,缓解了冬季牲畜草料供应短缺的问题;但这种调整加大了夏季草场的压力,可能会加速夏季草场的退化.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草场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遏止草场持续退化的态势;二要结合区域特点,建议以生态补偿形式从相邻省区或饲草(料)基地购入(/调入)草料,缓解草地压力过大的状况;③生态移民方面,移民户数增长缓慢.调查区2003年有105户迁移,到2008年也仅有115户移出.2005年实施以草定畜后,除上红科、莫坝、特合土、桑日麻等乡镇外,其余乡镇超载严重.牧户经济基础差、移民支配生产的能力差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升生态移民的经济与生态效果,如何构建搬迁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替代产业等,仍是近期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退化草地恢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呼伦贝尔实施效果及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草原生态恢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牧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草场确权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及产权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伟娜  闫慧敏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3,35(5):1075-1083
气候变暖与高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影响到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牧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策略上不同.为掌握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生计状况,认识不同草原区牧民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原区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和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荒漠草原区的正镶白旗(以下简称白旗)为案例区,通过对牧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草原区牧民的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西乌旗地区牧民的人均自然资本是荒漠草原区白旗的1.9倍,经济资本是白旗的1.8倍,物质资本是白旗的2.0倍,社会资本是白旗的1.3倍,人力资本也略高于白旗.两个草原生态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差异.典型草原区牧户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本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对丰厚的以牲畜为主的经济资本,巩固居民住房、牲畜棚圈和牧业机械设备等物质资本是该区牧民增强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的主要生计策略.而荒漠草原区牧民自然生计资本薄弱,经济资本积累不足,由此引发的对草地的生计依存性下降削弱了该类区域改善牲畜棚圈和增加牧业机械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的增长动力,牧民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及牧区的可持续能力因此更加脆弱,寻求第二职业、发展生计多元化成为该区牧民改善生计状态的主要策略趋向.  相似文献   

9.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优势支柱产业,但是西藏的草地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具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草畜矛盾突出,季节不平衡问题严重,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的特点。现阶段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游牧或半游牧的生产方式,冷季严重缺草时,基本没有能力给牲畜补饲,遇到灾害天气时牲畜就会大批死亡,给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而人工种草不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文章重点从人工种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对发展西藏人工种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陆涛 《青海科技》2012,(4):71-73
青海省地大物博,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自然环境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这里辽阔的天然牧场,具有面积大、类型多、草质好的特点,适宜放牧各类牲畜,具有发展生态牧业的先天优越条件。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于第四位。牧区面积占到了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4.76%,可利用的草场5亿余  相似文献   

11.
草甸退化胁迫下的适应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地退化胁迫下,当前黄河源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结构不合理,草场尤其是冬季草场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突出因素。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于2004 年5 月、2006 年11 月、2007 年9 月、2008年9月对达日县牧户进行了四期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胁迫下政府和牧民适应措施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牲畜结构方面表现为牲畜存栏数减少;牦牛母畜比例上升。1976 年-2006 年藏羊存栏数减少60.90%;马存栏数减少了57.78%;牦牛存栏数减少25.96%。2004 年以来,成年母畜在牦牛畜群中比例逐渐增加;②在草场利用方式上,表现为转夏场时间提前。5 月前转场牧民比例由2004 年的41.50%提高到2007 年的61.00%。这暂时平衡了冬夏草场的压力,缓解了冬季牲畜草料供应短缺的问题;但这种调整加大了夏季草场的压力,可能会加速夏季草场的退化。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草场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遏止草场持续退化的态势;二要结合区域特点,建议以生态补偿形式从相邻省区或饲草(料)基地购入(/调入)草料,缓解草地压力过大的状况;③ 生态移民方面,移民户数增长缓慢。调查区2003年有105 户迁移,到2008 年也仅有115 户移出。2005 年实施以草定畜后,除上红科、莫坝、特合土、桑日麻等乡镇外,其余乡镇超载严重。牧户经济基础差、移民支配生产的能力差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生态移民和以草定畜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提升生态移民的经济与生态效果,如何构建搬迁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替代产业等,仍是近期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退化草地恢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构建了资本禀赋影响牧民减畜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同时,利用对内蒙古372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研究区牧民减畜意愿不高,减畜规模整体较低,仅49.731%表示愿意减畜,且平均减畜规模为59.717只羊,仅占达到草畜平衡标准户均应减规模(122.568只羊单位)的48.721%,仍存在较大的减畜空间。② 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行为影响显著。其中,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和牲畜数量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草场面积对减畜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资本中蒙古族、文化程度分别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中人际信任、人际网络和互惠规范对牧民减畜意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道德约束对牧民减畜的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③ 政府补贴与草原生态认知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构建了资本禀赋影响牧民减畜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同时,利用对内蒙古372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研究区牧民减畜意愿不高,减畜规模整体较低,仅49.731%表示愿意减畜,且平均减畜规模为59.717只羊,仅占达到草畜平衡标准户均应减规模(122.568只羊单位)的48.721%,仍存在较大的减畜空间。②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行为影响显著。其中,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和牲畜数量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草场面积对减畜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资本中蒙古族、文化程度分别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中人际信任、人际网络和互惠规范对牧民减畜意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道德约束对牧民减畜的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③政府补贴与草原生态认知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98年~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区的鄂温克旗、典型草原区的锡林浩特市以及荒漠草原区的四子王旗三旗市牧民收入的相关数据,以地区牲畜存栏量和猪牛羊肉重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牲畜存栏量和猪牛羊肉重量这两个变量对三种不同草原类型地区牧民的收入影响情况。另外,对2011年~2013年冷季可食牧草储量和冷季适宜载畜量与可利用的草场面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已有的草场面积条件下,牧草的质量影响着载畜的数量,而与载畜量有关的牲畜存栏量和牛羊肉重量是影响一地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青海高原牧区藏羊养殖中母羊繁殖性能低下和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等瓶颈问题,以转变放牧藏羊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突破口,通过藏羊不同生理阶段精准补饲技术、藏母羊繁殖期规范养殖技术、羔羊早期断奶、羔羊舍饲养殖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用技术手段破解藏羊生产周期缓慢的根本制约,加快羊群周转,缩短了天然草场放牧时间和减少天然草场载畜量,减轻对天然草场的过牧压力,解决了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固有矛盾,为牧区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理念,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畜粪是广大牧区可稳定获得的主要生活能源。长期、大量地把畜粪移出草地生态系统阻断了物质循环,致使土壤肥力变差、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紊乱的风险。与畜粪自然分解相比,畜粪燃能利用加速了碳排放,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明显影响。本研究依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当雄草原生态站,综合运用3S技术、牧户调查、样方调查、实验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基于藏北牧区的草地、牲畜、畜粪利用的地带性规律,重点从草地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畜粪土壤碳回归、畜粪燃烧碳排放等4个关键环节,研究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及其碳平衡过程,为畜粪资源优化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汇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黄季焜 《资源科学》2018,40(7):1344-135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国保障生态安全和牧民生计的重大举措,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对恢复草地生态的影响,对牧户的适应策略和生计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包头市为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的牧户调研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 虽然补奖政策对多数牧户的非农就业和收入起促进的作用,但没有显著改变牧户以畜牧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② 补奖政策与牧户非农就业和收入呈现倒U型的关系,补贴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收入增长而导致休闲需求增长的效应。这些发现不但揭示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民生计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提高家畜生产性能。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关键在于种畜的质量。但是 ,目前在牧区普遍严重短缺优良种畜 ,种畜合格率很低 ,优质种畜在畜牧业生产中供不应求。合格种畜短缺的原因主要是 :1 对提高种畜质量认识不够种畜具有生产性能高、外貌特征合格、发育正常、繁殖性能强、符合品种标准、作种用价值高等特征。最主要价值在于它能将这些优良的性状遗传给后代。所以 ,要减轻草场压力 ,解决草畜矛盾 ,提高家畜质量 ,必然选用优良种畜。2 种源外流严重优良品种牲畜在市场上能卖好价 ,所以牧民只看眼前利益 ,毫无顾忌种畜还是商品畜值钱就出售。致使大量优良种畜外流。3 缺少培育种畜点选作种畜 ,按品种标准要求以外 ,还看它是否能稳定遗传这些性状。培育种畜工作不只是单纯的配种工作 ,要培育种畜专门建立点 ,长期不懈地 ,做好各项工作 ,才能得到称心种畜。4 资金不足优良种畜价格很昂贵 ,牧民购买种畜资金不足 ,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终不能如愿以偿。5 发展优质种畜的措施 :5 .1 首先行政和领导上重视此项工作对于纯牧区来说提高牲畜质量 ,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给群众做好事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行政...  相似文献   

19.
那曲是西部最西部地区,世界屋脊之屋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进入国际贸易组织。尽管如此,草原的基本功能,仍离不开生产畜产品这一主要目的,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特殊生态系统,就是以“土、草、畜、畜产品”能量转为市场经济的产品,主要是依靠科技发展草业,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要合理地调整畜群结构,全面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最终目标达到把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梳理畜草双承包制度的内容、实施情况、实施结果,分析发展主义对牧区民族发展造成反面效果的原因,试探究在内蒙古牧区民族需要怎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