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从营造校园氛围、组建社团、开设"非遗"选修课程、编写适合的"非遗"教材、构建校内外"非遗"实践教学基地、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遗"教学的新空间新思维、设置"非遗"学科等多方面努力,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优秀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深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基于学校所在地拥有的浙江省慈溪市级《酱油、米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挥当地三原色德育品牌优势,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5.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西藏成为重要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将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本文在研究西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区域的历史底蕴、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文明风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教育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学校可对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利用,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并通过“研究—培训—实践—展示—评价”一体化的形式推进课程实施,不断完善非遗课程,探究有效的传承策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研究区域非遗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到高校可以修补断裂的"非遗"传承链条,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增加师生学习"非遗"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强烈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主动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引进四筒鼓舞文化学习课程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对四筒鼓舞的保护,为四筒鼓舞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受到课程教学领域专家的关注,尤以浙江、上海、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发达省份课程改革成效最为显著,而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其课程改革的脚步却大大慢于其他兄弟省份。本文在概述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意义及现实诉求的基础上,探究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地方课程的政策、物质、智力、机构、社会支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西藏缓步动物两新记录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西藏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它们是哈氏大生熊虫和胡氏大生熊虫。这2个种同属于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真缓步纲(Eutardigrada)、并爪目(Parachela)、大生熊虫科(Macrobiotidae)、大生熊虫属(Macrobiotus)。  相似文献   

12.
西藏红豆杉不同部位紫杉醇含量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甲醇为提取溶剂,比较了超声和回流两种方法对提取了西藏红豆杉树干皮、树枝皮、叶及种球中的紫杉醇的影响;利用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了西藏红豆杉不同部位紫杉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西藏职业教育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体系不完善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应该在全区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大背景下,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入手,贯彻全社会办职教的方针,多渠道增加西藏职业教育的投入;尽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西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西藏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西藏是我国西部以藏民族为主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我国唯一直接从农奴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农奴社会制度的黑暗,解放初期95%以上的农牧民没有接受过教育,阻碍了西藏社会发展的进程。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关怀、支持下,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区大部分地区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政治氛围、经济条件及社会发展等制约,农牧民要求学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上大学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提高广大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西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几年,西藏出现的“高考移民”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着西藏的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西藏地区黄佛蝗属Chlorophlaeoba一新种,即黑翅黄佛蝗Chlorophlaeoba nigripenn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越黄佛蝗Chlorophlaeoba tonkinensis Ramme,1941,其区别于越黄佛蝗为:头部长略短于前胸背板长;颜面隆起最宽处为最狭处宽的3倍;中央单眼明显;前胸背板沟前区长度与后区等长;前翅超过后足股节顶端;后翅黑褐色;后足胫节褐色.附有黄佛蝗属已知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专业自主发展总体较好,同时面临一些发展困境,其个体归因主要是理念落后、角色意识模糊、职业倦怠、自身条件制约等,外部归因主要是管理理念尚待更新、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教育科研条件落后和高原自然条件制约等。  相似文献   

17.
设计问卷对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理科专业和科学教育专业3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师范学生的化学基础、实验能力和学生对大学化学教学的希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西藏自治区中学化学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情况,形成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师范学生总体化学能力的认识,而且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师范学生的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阿里古格藏传教壁画艺术植根于雪域化,其独特的形式,浓烈的色彩,精的线描,写实的风格,浪漫的构思,纯朴的地方特色和精深的传统底蕴等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中国美术乃至世界美术圣殿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城镇基础设施、城市结构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对青藏高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从产业素质、城镇结构、基础设施、户籍制度等方面,剖析了青藏高原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建设问题关切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搞好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做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的信息化建设并加快其进程,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促进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才能推动区域社会稳定发展。本文从三省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探讨了信息化建设与区域稳定的内层关系,提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