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几个小片段,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教学生阅读《老王》,就必须抓住散文的特点,既要有作者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还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文本意识,才有利于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十位名师教老王》中,十位特级教师执教《老王》,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习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发现其不同于之前听过或看过的《老王》课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导疑中逐层推动学生思维,二是在矛盾中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把握文本主旨,三是于无声处悄然渗透了圈点勾画、寻找中心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深层意涵等学法,四是于无声处渗透了考试指导.  相似文献   

3.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4.
凌宗伟:郑老师好,久仰!我知道您是因为参与《十位名师教〈老王〉》一书的编写。在那堂课上我看到了您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理解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也就是说您是十分看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的,是否可以具体谈谈您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专家设计的课程或文本,与学生理解的课程以及教师理解的课程或文本之间事实上存在着诸多不一致的看法和观点。我认为新课程理念的落脚点在于在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之间寻求平衡,即关注学生的经验和行为,充分考虑学生理解课程本身及其形成的规律,创设真正符合学生心理逻辑的学习活动,让主体在与环境交互中自我建构并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期望通过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诠释这一观点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老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大多数教师对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以文本的思想内容为重难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教学,而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构编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对结构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更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而结构教学并无定法,笔者遵循新理念,一改传统结构教学方式,对《老王》的结构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即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排《老王》结构,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具有某种价值的基本要素和信息片段。这类知识的教学应遵循"为理解而教"的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近"文本"、在思考中深入"文本"、在争辩中透析"文本"、在演绎中转化"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资料、组织多维的对话、开展多元的展示,以达成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意义理解、检验表达与方法迁移。  相似文献   

8.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老王》是杨绛作品选入教科书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和老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之间的几件小事。本文从幸与不幸、坚守善良、理解愧怍三方面对文本细读。以求在体味坚守善良的人性温暖时,深刻地反思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0.
以"善"和"爱"为主题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比比皆是,但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值得深入思考。在郑州市李兰语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执教了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经过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文本价值、学生认知的认真解读和分析,我决定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核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展开教学。于是,我为这节课定下了学习目标。目标一:速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文中老王的不幸和善良及表现"我"一家人善良的地方。目标二: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2.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3.
宋嫦 《教育》2024,(6):51-52
<正>一、读:以“懂”与“透”为核心(一)读懂文本故事的梗概据统计,英语读后续写题型所选文本的体裁大都是记叙文,呈现出较强的故事性特征,因此“读”文本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找到故事的when、where、who等关键信息,使学生读懂文本故事梗概的外在体现,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的方法与内容,为学生精准理解文本内容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对《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歧义。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和对"愧怍"的原因透析,真正明白了作者的"愧怍"和老王的"不幸",领悟到作者文字语言的精妙。  相似文献   

15.
颜敏 《文教资料》2009,(36):51-53
高中语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同样的文本。初高中教学应有各自的要求.在执教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老王》一课时,本文作者认为高中学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层光芒外,应当达到更深层次的人性领悟与社会思考。“拷问”是一种把学生推至风口浪尖的强迫性教学策略.让学生突然置身于锋利尖锐的真实情境中.感受刺痛.产生困惑,催发顿悟.袒露心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呼唤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重量,呼唤建构基于塑造国民人格、促进精神发育的人文尺度。  相似文献   

16.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性美颂歌。文章的语言质朴、含蓄而厚重。留白之处须结合生活阅历联想深思,未尽之言要靠读者细致品咂。这里面有历史沧桑不堪回首的经历,有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伤痛,有对底层人质朴品质的讴歌,有对给过自己真情的普通人深深的内疚。沿着文本语言的溪流漫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经典课文《老王》被不当解读的情形,结合“新批评”理论,关注结构肌质,填补语境缝隙,从文字本身入手,深入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脉、文本之质,以真正理解杨绛的“愧怍”。  相似文献   

18.
李华平老师在教授《老王》的两堂课中紧扣文本"转向内",紧抓"关键"抓"症候",用最少的"教"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学",充分使教学价值最大化。特别是对于《老王》这一篇解读价值极大,却被人教"烂"了的文本,李老师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正道"之法。  相似文献   

19.
围绕“愧怍”而写成的关于《老王》的文本解读及课堂实录常见诸语文报刊,但多是挖掘有余而设计不足.解文深,还得教学巧.解读和教学如何相得益彰?走向“愧怍”的桥梁如何铺设?紧扣文本中的“闲话”展开教学,巧妙地由“闲话”入,由“对话”悟,由“闲笔”深,《老王》一文的教学就有了准确的切入点和清晰的教学思路,“愧怍”的主旨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诠释一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所指涉的乃是关于文本的理解等问题。然而,对于"诠释究竟是否意在还原作者本意?"这一问题历来却聚讼纷纭。如果从文本、诠释与意义的逻辑关系此一进路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诠释活动并非是以还原作者本意为目的,而是不同的诠释者在面临其所涉境遇时,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启文本意蕴的过程。这种开启的过程既是丰富文本本身的过程,也是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