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则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3.
黄璇 《东南传播》2012,(10):185-18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面对更加复杂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记者需要面对更多类型的采访对象,他们有的合作,有的不合作,这往往给体育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的麻烦,记者必须在与每个采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步与之进行博弈,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本文基于电视体育新闻采访实务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根据博弈论的概念类型、通过实例分析在记者在电视体育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合作型和非合作采访型采访对象所采取的博弈手段。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拒绝采访"、"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只好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遇到此类情况,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首先,记者应该有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权意识。隐私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公民个人的个人信息(姓名、肖像、经济收入、家庭住址、电话…  相似文献   

6.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个地方,有的记者能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有的记者却一点新闻线索也找不到;平常一件事,有的记者从中能抓出引人注目的新闻,有的明明重大新闻就在眼前,反视而不见。对此,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去年的一次采访,感受尤其深刻。  相似文献   

7.
调查与排行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记者下基层采访的情况如何?本刊的调查显示:记者一个月下基层采访的次数有的多达30次,有的则四五次,一半多的记者有固定的基层联系点,约9成的记者想下基层采访。约半数的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没有障碍,另一部分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的  相似文献   

8.
一年过去,有的小萝卜头熬成了名记,有的名记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大树倒了,倒掉的大树被万人敬仰。有的记者为多发两条稿子窃喜不已,有的记者为稿子里的两句话待业在家,有的记者身陷囹固,还有的记者已殉职在采访路上。  相似文献   

9.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凯 《新闻世界》2011,(6):173-174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有力武器,堪称投向社会丑恶现象的"投枪"、"匕首"。然而,近年来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新闻侵权诉讼也随之增多,有的记者因此而被告上法庭。不少隐性采访更饱受"钓鱼采访"的质疑,引发争议。应着力提高记者法律意识和采访技巧,有效规避侵权"雷区"。  相似文献   

11.
新闻单位现在有这种情况,有的记者足不出户,就坐在电脑前,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很快就搞出一篇又一篇作品,速度快,信息量大,但由于没有到达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有的作品缺乏现场感,有的作品的真实性令人质疑,使新闻的公信力受到影响。笔者不反对上网采访,相反赞同记者善用网络采访,但网络采访也是双刃剑。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访提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探知新闻事实、触及社会深层与底层、并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形式,也是显性采访的有益补充。对隐性采访的议论和评判颇多,有的赞之曰"记录真实的最佳法宝",有的贬之曰"不知死活的胡作非为"。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如何对记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防止他们假借隐性采访之名,行新闻造假之实?媒体监督机关如何严格把关,建立隐性采访的防假机制?这些问题是理论界亟需探讨的。本文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入手,探讨记者隐性采访时的职业底线、遵循准则、操作方法,以及媒体监管机关  相似文献   

13.
肖渊 《声屏世界》2011,(9):36-36
采访要深入细致。记者对要采访的内容事先要心中有数,弄不明白的要向采访对象问清楚,特别是涉及到科技方面更不能一知半解。如有的记者去采访养蜂方面的内容,由于养蜂知识缺乏,又不愿认真现学,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活动各个层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事实的新闻价值。为了便于让记者熟悉采访领域的活动特点.一般地市级电视台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进行分线采访的安排,即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农业报道、有的负责工交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我曾经在七台;  相似文献   

15.
采写舆论监督稿件首先要有新闻线索,新闻媒体的新闻线索主要由群众来信来访等提供.这些线索提供者多数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有的想借助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这些线索难免有不准、不实之处.记者在选定采访目标、拟订采访计划以后来到实地采访,鉴于这种情况,致使预想的稿子写不成的事并不鲜见.为了避免徒劳往返,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其他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访,或者改变原来采写的角度,争取把稿子写成.我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1.批评报道采访遇到的种种阻挠。批评报道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阻挠。2004年11月8日中央台《媒体广场》摘引一家报纸的报道:当前批评报道的采访超半数以上受到种种阻挠。而阻挠采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拒绝采访:一些单位得知记者要去采访,如临大敌,或大门紧闭,或派重“兵”把守,让记者吃闭门羹:一些单位人去屋空,唱起空城计;一些单位让记者找不到采访对象,不是你推我来我推你,就是躲避采访:有的则当面声称拒绝采访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除了跑会议、动态、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外报找观点本地找例子,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结合30年的记者采访实践,理出了获取报道线索的14个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青年记者》2009,(16):28-2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9.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画面,录制声音,出镜主持,了解第一手鲜活材料;而报纸记者如果一时赶不到现场,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也可以事后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现在有的电视记者前期采访能力还不如报纸记者,电视采访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报道干巴巴,影响了可看性。由于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更要注重的是必须努力提高前期采访能力。一、电视采访比报纸采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