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新闻道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受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的新闻道德规范体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是调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新闻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保证新闻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力量。它与新闻制度、经济活动方式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新闻道德的核心是怎样形成的?新闻道德与新闻制度有什么样的联系?新闻道德对利益谋取方式和行为是怎样认定的?这正是本所要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2,(7):47-47
薛振嘉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新闻边角,可称新闻边角模式或新闻边角效应,它是在新闻界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并被证明是成功的实践模式,只不过有人能够自觉地运用并获得成果,有人没有意识到、不那么自觉,没有把它上升到理念罢了。受众对边角陌生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好奇。新闻偏爱边角,边角蕴藏新闻。边角是新闻富矿。中外凡有成就的名记者大多是“新闻边角模式”的实践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缘于其足迹走到了“边角”之地,向受众传播了应知、欲知而又未知的事物,满足了人们的新闻求知欲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边角写出了《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决定着语言的命运。”语境不是虚无缥渺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诸如题旨、上下、时间、场合、对象、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化心态等等。人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语境的制约,或说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着语境,例如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  相似文献   

4.
一、适应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新闻价值观念 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确定什么是新闻,如何取舍剪裁新闻乃至如何报道新闻事件的基本原则,属于新闻学范畴。世界自日报出现以来,新闻媒介就始终面临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如何在每日发生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中,挑选出有限的新闻来报道给受众,这就提出了新闻价值观念与标准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级集团和个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但新闻工作者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个标准选择新闻事实,在一定时期和一…  相似文献   

5.
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每天以新闻、评论、专题、连续剧等多种形式,叩击着广大受众的心扉。它们或为受众送去信息,或劝说受众确信一个观念,采取某一行动,或给他们带来一份轻松,或为受众提供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自觉不自觉地包含着对受众的某种引导。但是,当这些传播媒体在考察他们的传  相似文献   

6.
新闻数量的众多和受众的记忆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用稿件的版面位置、字体字号和编排方式等(相对于新闻内容来说是外在的)因素来吸引读或加强其印象,它形成的实际上只是同一版面或同一媒体内容中的比较性阅读优势,其代价是牺牲了其他部分内容的服务效用。要取得新闻传播的最大效果,不可以忽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记忆这个环节。了解受众记忆的一般规律,在新闻写作实务中自觉地掌握它、运用它,有助于提高受众的记忆能力和阅读效益。  相似文献   

7.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倡导在新闻工作者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我们认为倡导这项教育活动是非常及时的和非常必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要长期坚持的必修课。此外,它还有现时重要的针对性,其中针对的现象之一就是有些新闻工作者狭隘的职业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否认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无庸置疑,新闻工作者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其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贡献。但也无可讳言,“噪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大量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准确地发现或判定哪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一种能力,它是记者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记者的本领大小,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同新闻敏感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敏感的增强是与记者日常运用统计学的有关知识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闻敏感强的记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与统计学知识或统计积累发生联系。或者说,他们之所以成功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利于统计学知识的帮助,只是有意或无意罢了。 统计是向社会做调查研究,它通过调查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的数量及数量关系,进…  相似文献   

9.
刘健 《新闻知识》2005,(11):77-7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之间的多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美,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人们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的规律用于实践。新闻传播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普遍的社会行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幽默,恐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相信,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具有相当的作用和价值,现代人逐渐开始明白和关注幽默所产生的力量。究竟从何时开始,新闻中有了幽默的运用,这的确无从考证,也稀有章涉及这一话题。但我认为,正因为已经有大量新闻中自觉或非自觉地有了幽默的成分,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很有必要就此做些  相似文献   

11.
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功能之一。新闻传播机构不同于立法、司法或行政机构,它不能用法律、纪律或命令等强制手段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是,它又确实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甚至政府的重大决策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制约。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影响主要是通过揭示事  相似文献   

12.
任红  郝强 《新闻传播》2005,(2):38-38
新闻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新闻记者同去一地采写同一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记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李晓莹 《记者摇篮》2005,(12):44-44
刚从事新闻的研究时,看书和听前辈教诲,我知道我们国家的新闻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工具。从事新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坚定不移地与中央保持一致,为党而宣传、为国家而工作。也许是由于新闻的这些要素约束,我们国家从事新闻工作的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都会忘记新闻的中性原则,片面地、主观地将新闻报道成政文、论文等。  相似文献   

14.
钱兵 《记者摇篮》2009,(12):24-24,87
新闻导向的表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导向,即新闻的内容表达了明确的倾向,立场鲜明,使人很容易分辨其导向是否正确;另一种是隐性导向,新闻的倾向不明确表达,而是深埋在新闻信息之中,向受众悄然传递和进行诱导,使受众在无意识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这些倾向。  相似文献   

15.
林新 《新闻界》2005,(5):62-62,59
在传媒业迅猛发展,传媒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增强的现在,作为传媒在社会中活动的个体--新闻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闻自律,强调新闻人专业素质就成为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而要强化新闻自律,提高新闻人的专业素质,首先就得提升新闻人的思想素质,因为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有了较高的思想素养,新闻人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自觉地约束自己,较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组织舆论,历来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能,而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三大件之一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各媒体一直来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应该说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客观、冷静地审视自己,我们也感到,在自觉不自觉中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步入了一些误区,越位现象便是其中一个十分突出且至今还没有引起广泛、足够重视的问题。所谓越位,就是指超越了自己的职责和权限,越俎代庖,扮演了本不该由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探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或经济活动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多地关注经济生活,更多地关注经济活动,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搞好经济报道,越来越显得紧迫。  相似文献   

18.
张建华 《新闻传播》2005,(11):31-32
近年来,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打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们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这当中,社会新闻不自觉地充当了“做文章”的牺牲品,自觉不自觉地刮起了一股低俗、庸俗之风。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01,(2):1-1
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都不失时机地提醒和号召全党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并不意味着平时就不用学习或学习不重要,而是强调重要历史时期更需要学习,学习更重要。进入21世纪,我们开始执行“十五”计划,并将加入WTO。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把握新世纪的机遇,我们新闻工作应当自觉地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学习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如今民生新闻大行其道,从2004年开始,各家电视台推出的民生新闻,其样态、其亲切的表述方式、小切口的报道角度成为广大受众的欢迎。而为了进一步贴近受众,不少新闻节目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尝试让观众走进电视,把以往屏幕前单纯的观看者,也就是电视节目的消费者,变为电视节目的参与者,这样一来更加激发了受众收看节目的兴致和乐趣,进而对节目的收视率提升和品牌树立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