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我国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它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与肯定,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所包涵的民族性、导向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有利于提高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拓宽文化视野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基于文化自信的视野,社区文化建设应从提高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赓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兼收并蓄以及扩大居民文化参与积极性等角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文化责任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个体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当然责任,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无不贯穿着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线。在高深学问、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等方面立足于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是大学文化责任的终极追求;以大学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提升大学的文化扬弃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是大学文化责任的路径选择;既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坚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实现"体用互构",是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取向;既着眼于上焉者的文化之"道",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又立足于下焉者的文化之"器",重视文化发展的应用实践,践行"道器并重",是大学文化责任的现实旨归。  相似文献   

3.
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然而,因价值消退和异化而导致的传承困境,使得民族社区文化传承在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受到了削弱性冲击。如何在家庭、社区、学校层面加强对民族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做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底气,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教育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对提升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个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服饰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反映。在目前文化大繁荣和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自我文化认同,提高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大学等相关文化机构,都应更自觉地为服饰文化发展创新担责尽力。服饰者,衣服和装饰也。"衣食住行",衣为首,体现了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体认着民族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意涵之主体认同,而且固基着其“五个认同”归属确证之价值自觉,其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滋养,弘扬于革命文化之精神赓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内涵熔铸。基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场景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之历史根基,在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中夯实文化自信之精神底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中激发文化自信之内涵活力,既共演着文化自信自强价值理路的实然面向,也基于实践论域澄明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境的。文化多样性应该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最基本点。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往往是这个地区或民族赖依生存的精神支柱,这种文化的认同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人民或一个民族"自信"的基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民族整体上的"自信"往往不够,面对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优势"民族文化进入,这种传承社区、文化生态区对整体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自我恢复能力十分有限。东亚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较快进入和完成现代化过程,但其传统文化却得到较好的保护,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较好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已超越时空界限,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已构成我们的民族之魂,渗透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守护民族根脉,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不断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育人内含着文明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文明化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已构成当下中国教育所普遍面临的双重诉求。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外在给与与文明化的内在生成方式,化育人"个体人格"的和谐一致,引导人"类身份"的文化确认,进而培育文明而有教养的人。文化育人在更深层面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归属,在更高层面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乃至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当代中国应大力探索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挖掘并发挥文化育人的最大功效,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碰撞与交融以化解人的文化身份焦虑,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阐明应在认同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思和创造中国特色主流文化、借鉴和扬弃其他民族外来文化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自信对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当前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并从信念坚守、融合发展、创新传承和实际践行等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是个体对于本民族文化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文化信仰,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心理根基。提升文化自信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性价值和意义。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的状态如何,直接决定其参与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机制。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职大学生为例,探讨其文化自信提升的价值,梳理其文化自信提升的短板,探索其文化自信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安全是指文化主体不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或同化,保持文化独立性、完整性的状态。文化自信是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与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是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时代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的价值文化、政治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面临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建议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主流文化等方式,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出路所在,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增强国内主流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实现文化创新要做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继"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国家战略理论的重要内容。"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和积极认同,有的甚至丧失初心,怀疑或否定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显得危机四伏。建议在供给侧方面,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主体力量,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尤其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需求侧方面,解决好文化需求的欲望、能力、层次、结构和素养问题,同时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监测与把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得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醒四种意识。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全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努力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近10年来大力进行土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践,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团体和人才培养、民族文化品牌的交流推介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在传承创新中也面临着民族文化自信意识淡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制不完善等困难和问题。因此,需树立全社会文化自信的坚强理念;全力营造创新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与时俱进赋予土家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