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风险社会中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核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创造性地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该命题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中国政治理念,又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类哲学的发展运用。该命题蕴含的核心要义是共生思想。从源头梳理共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历史联系,从内容上把握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事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2):83-86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揭示社会共同体及其与个体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与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正确认识与把握共同体与人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理论视角,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演进提供科学指导。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社会共同体在逻辑前提、实现条件、价值旨归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发展超越。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及其他共产党人在把握世界大势发展规律和汲取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领域展现了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传承性和当代实践性,彰显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和把握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为导向,运用系统哲学思维,立足于世界历史视野,实现了价值、理论与方法的多维度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这就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面对近年来的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用赤字、治理赤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青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面对当前的世界境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是马克思探求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共同体是以人的劳动为基础的存在形式,是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必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个体,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了共同体作用的内在机制,强调"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这一历史的阐述。通过对共同体历史形态的深入剖析,马克思集中批判了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虚假共同体的抽象性、虚幻性,剑指自由人联合体下的社会是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新时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着大量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劳动实践为理论根据,论述了人类共同体发展是从自然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再到真正的共同体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所向往的美好社会,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景提供了向度,为解决当前世界重大的具体现实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致思方式和理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路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演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工人阶级贫困、劳动异化等问题,提出了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主张。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主张,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人类的深切关怀,也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促进了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20,(4):17-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于时代的潮头,以人类发展的广阔视野高瞻远瞩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马克思交往思想、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遵循世界全球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回答世界发展之问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需要的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这一思想的讨论,学术界提出了"过渡阶段""次生阶段""早期阶段""历史形态"等观点。分析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循"原始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历史"进程;二是以"部落所有制"-"古典时代的公社或国家所有制"-市民社会所有制-共产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展开。基于此,仍需对以下基本问题进行再思考:论述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关系,不能按照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造成一种理论性错觉,乃至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解释为从"多"走向"一"的理性化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之处,体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实践本质,继承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进一步论述这些问题,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马克思经典思想的内在继承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勾勒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轮廓,指明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并不是封闭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想理论,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时代境遇下,资本主义共同体的弊端愈发明显,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基于此,习近平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维护全人类利益、化解全球性问题、建构共同价值思想、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等方面,弘扬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哲学家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对"共同体"概念进行了大量阐释。其中,马克思从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根据时代形势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做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型的世界关系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契合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要求,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5.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全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实践,对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用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解读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构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章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论为基本工具,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明晰该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现的可能性,对于廓清历史方向,增强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努力方向尝试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且还包含着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渊源的,是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体系的赓续和拓新;是以当代世界历史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关系态势的变化、格局的演进、交往方式的拓新及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为经济社会依据和基本条件;是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众多不稳定不确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变化为背景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研判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改革转型世情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全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联合人的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并详细论述了这一转化的实践过程。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彻底性、理论不能脱离利益、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为基本原则,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内驱动力以及价值旨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基于全球形势,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历史理论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的论述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从国际合作主体责任范围、实现路径、理论本质和价值目标四个方面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人类未来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