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理论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和谐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思维逻辑演绎下的高校和谐道德教育要求创新和谐道德教育方法论,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效能。和谐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包括:道德本身与文化多元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多元文化视野下对道德本身的认知问题;公德与私德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道德施用范围问题;目的善良与方式合理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对目的善良的皈依问题;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睿 《教育探索》2008,(3):112-113
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互联网使用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提升德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监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是当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了大学生的一些不良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基础文明行为欠缺;道德行为自律性较差;道德行为存在自我性。认为道德养成教育缺失是大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深层根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对策: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道德行为自律;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是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通识教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哺育,既关注道德教育的理性层面,也关注道德教育的情感层面,既关心道德行为的理性分析,也关注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认为在大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认知与行为偏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小宁 《文教资料》2009,(23):191-192
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彰显大学的德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提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8.
过渡时期特有的新旧交替、矛盾重重的客观环境,必然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观心理因素的活动规律,使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误区。具体表现为道德认识上的偏激性导致对自己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产生的怀疑,以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等。分析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特殊现象,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了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道德评价的多样性、道德情感的两极性、道德选择的困惑性、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性等特点.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新体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0.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网络环境、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大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绿色校园网络",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事件逐渐增多,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大学生道德素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社会环境、教育体制、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加强大学生底线教育,应抓好道德根基的培育,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建立相应的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的合格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引领和提升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教育方式单一之外,与强调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有关.同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个有效的载体..我们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信仰是道德主体对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理想的极度推崇和信服。大学生树立道德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大学生对道德的信奉虔诚度,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道德信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致使高校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以弥补现有道德教育的不足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个体受到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规范影响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网络虚拟世界与青少年紧密联系,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生活基本元素。对当代学生心理与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有:全面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教师与家长要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加强家校合作;网络道德教育宜疏导,不宜禁堵。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祥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0(11):102-104
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道德认识基础上对是否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促进道德认识的完成、道德行为的发生和道德主体性的培育。提倡感动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积极作用应该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来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目前道德教育理论实现了教育学、伦理学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应着重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培养入手。  相似文献   

18.
道德包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个重要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围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诚信道德、社会公德、网络道德、婚恋道德等多个方面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本文从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从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宽道德教育渠道;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与协调○杨芷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道德建设的任务更为迫切和艰巨。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现象,使得道德教育的目标难以到位,这已成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浅论当代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的 ,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离的现象及根源 ,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就是加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