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2.
林明星 《文教资料》2010,(24):97-100
在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对教会的态度矛盾多变,徘徊于"护教"与"排教"之间。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张之洞处于从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转变的过渡期,思想上摇摆不定;张之洞本人因时而变、善趋风势的性格和最高当局的施压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任长印 《文教资料》2007,17(18):116-118
张之洞不仅是我国近代史功勋卓著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教育大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均有诸多建树。师范教育观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直接促成了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本文试图从张之洞对师范教育基础地位和师范学堂师资建设问题的认识与他创建三江师范学堂的相互关系上作初步探讨,以填补张之洞与三江师范学堂创建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钱钟书对黄遵宪的评论,在分析钱钟书主要观点之基础上,认识他在黄遵宪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文学史研究中方法论意义上的贡献。文章指出,钱钟书是黄遵宪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家,他论述黄遵宪及人境庐诗运用的思想方法,为文学史研究者树立了典范。钱钟书评论黄遵宪的具体观点固然值得重视,从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方法、文学史观具有更为普遍更为长久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形成的,张之洞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职业生涯在其家庭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性格因素和学识素养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内因.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体现出了他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创造性,以及解决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创新性,这对当今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维新运动兴起到戊戌政变之间,张之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报》维新派都倡导社会变革。深入考察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发现,在“救时”的大局下,在《时务报》时期,“求大同存大异”是张之洞处理与后者关系的准则,这使他与后者之间保持着既合作、认同,又矛盾、冲突的独特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西学墨源"论是黄遵宪的一个重要思想,深刻地折射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晚清士大夫阶层复杂矛盾的文化心态。该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融西贯中、以西学为真理的情形下提出的。它强烈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自觉心态。它的背后,凸显出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只有客观分析,才能追寻"西学墨源"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并且张之洞与维新派之间的许多变法主张具有共通性;对维新派来说,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时务报》的初创时期正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双方都有相互靠拢的意愿,关系处于"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地方实力派的兴起与清末慈禧太后的中央集权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慈禧采用平衡术驾驭地方派系策略的产物。张之洞集团兴起后又与中央集权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这个地方实力派系的发展和异变构成了清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晚清是一个新旧交替、中西合流的剧烈动荡而变革时期。在中国由近代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黄遵宪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历史角色。在此,以黄遵宪世界视野的诗歌创作思想与时代思潮之互动为纬,以黄遵宪忧世情怀的现实变革诉求及其不断发展创新为经,深入考察黄遵宪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深刻影响。从纵横交错的宏观层面、从现代的角度阐释黄遵宪诗歌的艺术与思想的深厚蕴意。  相似文献   

11.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流亡日本。张之洞代表清政府,希望日本驱逐康、梁,查封梁启超所创办的《清议报》。日本政府认为,张之洞是日本在华不可多得的合作者,不能对他的请求全然不顾。但维新派也是中国境内一支有影响力的联日力量,且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政治遭遇在日本国内得到了诸多支持和同情。最终,日本既满足了张之洞的部分请求,也让维新派部分骨干继续在日活动。张之洞以查封《清议报》为目的的外交努力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和同光派的诗人们都在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出路,同光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诗界革命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国。前者所创作的诗歌虽有异于前人,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古典的,不能给人以新的惊奇和感受;后者所创作的诗歌,内容是新的,语言是新的,创作出了新奇的效果,但它的形式是旧的。他们的探索都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黄遵宪所诵“吟到中华以外天”为兴会点,通过对早期《申报》的文人活动及言说风尚的追踪,并结合黄遵宪的生活历程,为黄遵宪与早期《申报》之种种关联钩稽出一幅合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与他长期的职业外交官经历有密切关系。研究黄遵宪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黄遵宪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他的教育实践过程及其对区域教育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对研究客家梅州地区教育发展历史,促进区域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张之洞的人才教育实践来看,他的人才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通经致用"阶段向"中体西用"阶段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儒家学说的"经世"品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们都体现出了儒家的"经世"精神.此外,它们都体现和符合了张之洞"治身心"和"应世事"的内在要求,所以两者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当然两者也有一些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被调回国内任职之后,由张振勋"代理"新加坡总领事一职,这既是驻英公使龚照瑗大力推荐的结果,也是由于槟城副领事是新加坡总领事的首要下属。他在新加坡总领事任内较好完成了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有效地消弥了华侨内部的帮派隔阂,进而提升华侨的中国意识。随着中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总领事的身份使张振勋与晚清政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他逐渐成为受清廷"特宠"的华侨资本家。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著名诗人,他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黄遵宪具有重要影响,认真研究近代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黄遵宪的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黄遵宪,进一步推进"黄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才问题,张之洞有相当系统的论说。他主张通过听言、观行两种方式辨识人才;他认为必须不拘一格、破格选才;他强调人才的使用必须是人才的特点与需要解决问题相结合;他还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刺激人才,为人才发挥才能提供了良好环境。总之,他的用人艺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歌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诗歌样式,属于七言古诗中的一类。黄遵宪在古体诗方面的成就可以他的歌行体作为代表。其歌行共33题35篇,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缘事而发和以文为诗是他创作歌行的主要手法。因此,他的歌行诗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面貌形式,从而开辟了晚清诗坛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