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3.
上初中以后,不断接触鲁迅的文章,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越品越有味道。初次看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在语文课本上,刚开始读并没有觉得写得好,但经过老师的讲评和赏析,再细细品味文章中的氛围,那种对百草园、对三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道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及大自然给予孩子的快乐.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带孩子们走进那片洋溢着乡土气息的"百草园."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四川省南溪县第三初级中学郭理坝过渡最基本的作用是衔接上下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过渡,是从情感上衔接上下文的。一、由“现在”到“那时”的过渡,定下了赞美百草园的感情基调。“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7.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鲁迅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的时代背景。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所加入的文学社团等三个方面。通过正反论证,得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并非批判封建私塾教育.而是作者聊以自慰.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在回忆中生动表现童趣的文章。"从……到……"的结构表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转移,也预示着由一种心灵空间进入另外一种心灵空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趣味有别,"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如百草园那样无拘无束,而是要背诵经书、写作八股文的地方。因而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充斥了学究气,就  相似文献   

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再认识●陕西田建德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认为是“批判封建教育,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批判封建教育”的观点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和《教师教...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众多学子欣赏品鉴。但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些教参认为文章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解析探讨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是以魏禧为首的宁都魏氏三兄弟。游历是他们的重要活动之一。他们在外游历时间长达几十年,游历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游历过程中,他们目睹了战争和自然灾害带给人民的苦难,听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交结了许多文人豪士。他们的游历活动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源泉,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和声誉。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大白。这主要是因为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其地理特征、园林面积,亭台楼阁等布局,乃至水源流向等,均与建造在长江边一座岛屿之上的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极相吻合。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有其必然的联系。可以推断,大观园应该是顾景星根据其家乡蕲州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及其顾家松园作为主体原型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大白。这主要是因为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其地理特征、园林面积,亭台楼阁等布局,乃至水源流向等,均与建造在长江边一座岛屿之上的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极相吻合。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生活有其必然的联系。可以推断,大观园应该是顾景星根据其家乡蕲州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及其顾家松园作为主体原型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西园雅集”的真伪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园雅集是元祐人艺集会活动综合的、艺术的、概括的反映;元祐人集团的重要成员李公麟作过《西园雅集图》;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属后人伪作;“西园雅集”是元祐人处于党争中,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们崇尚清旷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西安地区环境地质图集》给出的梁洼相间地貌,编绘出新的唐长安城六爻地图,东西横贯的六道横冈与真实的地形可以对应起来了,可以具体解读隋大兴城的规划思想。在曲江与芙蓉园的建设过程中,隋文帝采用了阴阳五行思想体系中的“厌胜”之术。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是唐长安建筑上的特区,曲江池在唐都长安公共园林区的中心位置,是一个范围广大内容丰富的公共园林区,南有皇家禁苑芙蓉园。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三维”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这一目标是通过5大学习领域来实现的.5大领域涵盖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中便条的翻译为例,分析翻译过程中"花园路径现象"的影响,阐释如何通过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假设解码翻译中非语言因素的"花园路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桃花源、梁山泊、花果山、大观园这样的胜地,是中国人景慕向往的诗意家园。虽然对于这些诗意家园人们"心向往之而终不能至",但它们却仍无愧为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并且丰富着幸福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们如何理解"田园城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普遍认为"田园城市"是霍华德的代表思想,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出现的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问题使"田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欧洲各地的试验多是袭"田园城市"之名,行"城郊居住区"之实。然而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来的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均承其衣钵,对中国的城市形态有巨大的影响。然而,真正读懂霍华德的不多。本文是作者在翻译E.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一书时所作的序言。时过七年,译者对霍华德以及他的"田园城市"的主张和抱负、对城市的论述仍不失精辟。经金先生同意,本刊编辑发表,为保证忠实原文的思想,基本未加改动,原标题为《译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