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英 《班主任》2005,(10):20-21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则是孩子的天空.道出了幼儿对大自然的向往及大自然给予幼儿的快乐.陈鹤琴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作为农村幼儿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带孩子们走进那片洋溢着乡土气息的百草园.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郁霞 《贵州教育》2014,(5):18-20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道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大自然给予孩子的快乐。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4.
朋友们,请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这篇文章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儿童的牢笼,而百草园则是孩子的天堂;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神奇的故事,无穷的乐趣在那里,孩子无拘无束,可...  相似文献   

5.
邱瑞洁 《考试周刊》2008,(17):60-61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并不是鲁迅先生小时候所见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当初面貌,而是经过了重塑和美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因为,随着日后阅历的不断增加,个体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对他旱期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建构和重塑.  相似文献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被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在回忆中生动表现童趣的文章。"从……到……"的结构表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转移,也预示着由一种心灵空间进入另外一种心灵空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趣味有别,"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如百草园那样无拘无束,而是要背诵经书、写作八股文的地方。因而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充斥了学究气,就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了一段趣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  相似文献   

10.
大师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童年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 ,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 ,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 ,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 ,但毕竟孤独 ,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 ,无人解答 ;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 ,多有束缚 ,等到熟悉适应以后 ,却是朋辈相乐、疑义相与析的快乐 ,原来恐惧的学堂竟是快乐的天堂一般。文中童年的鲁迅好奇心强 ,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就连被老师喜爱时那种得意和骄傲的神气…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听公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尾环节对文章主旨的探讨颇耐人寻味.其间有一个学生对几十年来奉为经典的定论,即通过自由快乐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强烈不满和无情的抨击提出了质疑.这引发了我的深思:三味书屋的生活真的枯燥无味吗?作者真是要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抨击吗?经过深入研读文本、研究相关材料,我认为人们曲解了先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自家后花园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片段,以及新奇纯真,充满乐趣的私塾生活场景。百草园五彩斑斓的景色让人陶醉,美女蛇故事里有压抑不住的神秘感,冬日捕鸟是男孩绝对刺激快乐而又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是属于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三味书屋看似很沉闷,但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另外一种快乐,看先生入迷读书时的新奇,在后院捉蚂蚁的快乐,在底下画绣像的专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15.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6.
<正>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王刚同学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意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情趣地回忆了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美景。文章由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的插叙。作者之所以精心描述这个故事,意义有三:  相似文献   

18.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既往理解之不足.对"百草园"、"三味书屋"意象的象征寓意进行把握,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童年成长过程必然经历自然天趣与文化规束两个阶段、二者共同参与塑造生命形象的寓言写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和《孔乙己》结尾分别这样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