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咸阳师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咸阳师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现状,旨在找出不足,为我国中小型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泛在图书馆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LG Sangram图书馆组织开发的以发展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模式为目标的项目——LG数字有声读物图书馆,是一个为无法阅读印本读物的视障读者而设计的泛在图书馆.它通过基于NFC技术设计的移动电话就能够利用图书馆系统和信息服务,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连接程序和用户认证.本文介绍了这一项目的开展情况,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向数字化图书馆迈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数字化图书馆迈进周敬治(烟台师范学院图书馆,烟台,264000)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为迎接数字化图书馆的到来,烟台师院图书馆积极行动起来,做了大量工作。1网络建设我馆的网络大致由三个网组成,一是图书馆管理集成子系统:包括图书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三中全会前贵州高校图书馆概况解放初贵州仅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它们是1938年建立的贵医图书馆,1941年建立的师院图书馆,1942年建立的贵大图书馆。1951年筹建贵州民院,相应成立民院图书馆,1953年,院系调整,撤消贵州大学,只保留老贵大的农学院,相应成立农院图书馆。到1956年止,贵州高校各馆藏书四十多万册,工作人员达五十余人,由教授兼任馆长,如师院馆长王衍康,贵医馆长金大雄等。解放初期,处于新旧社会交替阶段,高校各馆藏起了质的变化。古旧书和西方译著多数封存未用,代之而起的是苏联教材和教学用书,因此,苏联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作为高校图书馆收藏的重点。1958年贵州工学院成立,同年遵义师范改师专,1959年,新贵州大学成立,1965年贵  相似文献   

5.
新馆舍的建造是我校“211工程”建设的一个重点基础项目,也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因此,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个符合现代功能与技术需求的图书馆建筑模式.以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职能的变化,为广大师生提供多载体、多功能、多层次的献信息咨询服务。围绕着这个中心议题,新馆建筑设计必须正确研究和处理图书馆的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图书馆职能的变化对其功能的影响;现代技术设备的应用;新老馆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追求“简约”——关于高校图书馆网站风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网站设计应紧扣时代脉搏,在网站设计上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本文将“简约”的设计思想引入到图书馆网站规划设计,结合我校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探讨高校图书馆网站设计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图书馆网站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指出:“重点院校图书馆应设视听室,与电教室分开,开展课外声像资料服务。”我校图书馆于87年6月建立了视听室,主要任务之一是为本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为他们学习和提高外语水平服务。我校学员参加全国大学英语水平统考,从1987年开始连续四年,考试成绩逐年提高,以通过率为准:1987年为47.9%,比全国重点院校的平均通过率37.2%高出10.7%;1988年跃升到82.6%;1989年(延到1990年1月)我校的通过率又上升到90.4%,比全国重点院校的平均通过率53.9%高出36.4%,优秀率和平均分也都高于全国重点院校的平均水平;1990年的通过率是94.7%,1991年是93.04%比往年又有所提高。这项成绩,在广东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重点高校中也跻身于前列。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跟外语教研室的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外,图书馆视听室的第二课堂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个第二课堂的作用,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作一些介绍,谈一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图书馆空间是支撑大学用户学习、科研、教学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图书馆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对图书馆空间项目的设计流程及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为大学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过程]基于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从项目流程切入,分析大学图书馆空间项目规划、需求收集与分析、概念设计、要素设计、服务设计及空间评估过程,阐释每个流程的要点、实施办法和最佳实践。[结果/结论]总结图书馆空间项目实施的5个策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大学战略发展相统一、保持空间灵活性、空间与服务融合以及和校内伙伴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遵义师院图书馆的读者满意调查,对新升本科学院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早期,商务人中有一个关注、介绍、引进、撰写有关近代图书馆理论的群体。在中国图书馆界“以日为师”的阶段中,这一群体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主要特征是:偶尔涉足,重点在外;掌握外语,引进理论;切身体会图书馆的重要;求生存为吸引新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图书馆智慧化改革大潮下,国内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从资源管理模式到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图书馆门户作为服务读者的关键平台,如何应用新技术将其设计得更具个性化、精细化、智慧化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智慧门户建设为例,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智慧门户网站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项目实施过程和主要功能实现等,根据初步构建的智慧门户评价体系对网站效果进行综合评测,提出下一步建设思路,以期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设智慧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村图书馆的内源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整体推进式建立起来的农村图书馆通常随着工程、项目的结束而迅速消亡,能够持续发展的寥寥无几这一现象,文章以我国民间自办自管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实践为基础,从内源发展的内涵出发,试图阐明农村居民是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对农村图书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是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虚拟图书馆集群——实现跨区域互动的有效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图书馆集群是一个新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看有两层含义:一是虚拟图书馆的集群,二是实体图书馆的虚拟集群。本文的命题对这二者在本质上不作区分。重点对虚拟图书馆集群的概念分析、常见形态、组织模式、协调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虚拟图书馆集群是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组织变革的一种代表模式和跨区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科技规划是图书馆技术发展的基石,其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阶段、技术路线规划和制定实施计划3个阶段。在对图书馆科技规划评估时必须注重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资金可行性、组织可行性、效益可行性。图书馆在制订科技规划时应服从图书馆战略规划,有明确的方向;符合本馆实际,顺应外部技术大环境的需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前提;避免重复建设,从全局出发;突出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丛书”,其中第一卷为《复合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初景利教授等著。本书是初景利教授担任主持人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图书馆理论与我国复合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站在国际图书馆的大背景下,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系统而深刻地剖析了“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重大命题,以翔实的理论和大量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英国Hylife复合图书馆项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咏梅 《图书馆杂志》2004,23(12):57-58,56
英国Hylife项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项目评价成为工作的重点。本文介绍了Hylife项目评价的过程、结果及特征,指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是今后图书馆情报服务评价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扶贫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经济,是我党的中心工作。扶贫工作。是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之一。而信息扶贫是国家扶贫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服务扶贫工作?我校7所学院图书馆的做法是:发挥学科文献优势,利用各种形式服务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图书馆管理已发展成一项系统工程,并且还成为图书馆的一种领导、组织和协调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图书馆素质方面提供思考图书馆管理的新角度或新方法。一、图书馆素质图书馆和人一样,也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阮冈纳赞语)。因而也存在素质问题,我们称之为图书馆素质。图书馆素质是依存在图书馆中固有的素养品质,是关系着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素质高的图书馆,它的发展就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大,反之亦然。何林海、叶怀瓯曾撰文  相似文献   

19.
围绕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这一命题,指出图书馆服务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美国图书馆及其它国家一些图书馆服务的基本举措与创新.回顾与展望我国图书馆服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章重点是评介美国和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与方法,同时对我国图书馆服务进行一般评述。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是我国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选择典型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从"为什么建"和"怎么建"两个核心问题入手,重点考察其主题的选取、基本要素投入、相关支撑条件、存在困难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项目成功因素,总结对我国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具体实践提供更具本土特色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