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战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以及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经历了从妇女史到妇女教育史,再到妇女一社会性别教育史,而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开始对传统教育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走向了整合与深化.教育史学家们围绕着妇女教育问题,引入了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史学研究与其社会变动和时代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科的日趋成熟,美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为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科学史学在新史学中独占鳌头。当然,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史学家们已经在努力纠正这种偏差。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史学的源头,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史学表现出明显的地方主义色彩,史学家们在进行历史撰述时往往以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或基督教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书写主题.独立战争后,伴随着新国家的建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欧洲史学思潮的影响下,新一代史学家们开始尝试从整体上对美国国家的历史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早期美国国家史随之兴起.在此过程中,大卫·拉姆塞和墨西·奥蒂斯·沃伦等人的美国革命史研究第一次把"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去看待;埃比尔·霍姆斯、本杰明·特兰伯尔和蒂莫西·皮特金等人的早期美国(通)史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美国整体历史发展的认识;而"美国史学之父"乔治·班克罗夫特则以其10卷本的皇皇巨著《美国史》把早期美国国家史的历史书写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早期美国国家史的历史书写对美国国家的早期发展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国“新左派”史学是20世纪后半期英国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后起之秀。它的衰落既有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动因,亦有阻碍其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如此,英国“新左派”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自身的特色和成就推动着英国20世纪学术文化的发展进程,给英国学术文化与社会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克雷明是美国著名的温和修正派教育史学家,其代表作是<美国教育史>(3卷本).劳伦斯·克雷明在教育史史料的选择上,偏重于边缘史料,如布道词、诗、个人传记、档案甚至书信;在教育史编纂上,试图综合叙述史学和问题史学两种方法,发展起一种面向问题的叙述史学写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教育史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学界对于著名新左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威廉斯是一位经济决定论者,他对美国外交的思想文化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重视不够。实际上,这是一种流行的谬见。威廉斯为美国外交史提供的不是一种经济解释框架,而是一种文化解释框架。然而,不管是将威廉斯的方法论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还是归结为"唯心论",都是对威廉斯外交史学的一种简单化解读。"简约主义"的标签不可轻易加在威廉斯的头上,因为他在其概念框架内清醒而巧妙地处理着观念与现实、结构性因素与人的能动作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对美国外交史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新左派运动一直都是学者们颇为关注的研究领域."衰落假说"是美国新左派运动研究中的一个醒目的解释框架,是该领域的学术权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假说受到年轻一代学者的质疑和挑战.美国史学界新左派运动研究中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时代变迁与学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鲁滨逊是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的一代宗师,其新史学派是战后美国新史学的本土渊源、新左派史学的基础和后现代史学的先声,鲁滨逊新史学输入中国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对此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为中国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齐格是美国当代著名劳工史学家之一。他的史学研究内容主要是20世纪劳工史学、工会史学、劳工种族史学和南部劳工史学。此外,他还是南部劳工史学的开拓者。他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是从劳工史学的角度解读战争的影响,从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解读劳工罢工的影响,从典型工会的角度解读美国劳工运动,从社会平衡的角度解读劳工工会的地位。齐格的劳工史学研究不仅对美国劳工史学史,而且对美国史学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霍华德·津恩是美国著名左翼历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终其一生,津恩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这个美国社会最广大也是最无助的群体,他的著述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美国人民史》是津恩的一部扛鼎之作,也是新左派史学家的代表作之一。津恩还是一位著名的民权斗士和反战斗士。研究津恩一类人物及其思想,并不仅仅在于了解他们本身,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面认识美国的历史与现在,全面认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的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关于艺术“生命形式”论的动因是:对盛行的形式主义文论和语义学批评的反拨和纠正;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的改造与超越;对艺术“自我表现”论的批判和反思;对卡西尔“生命形式”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艺术“生命形式”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祯卿撰述颇丰,大体可分为诗文集、倡和集、诗论、子史杂著四类。诗文集有《迪功集》六卷,《徐迪功外集》上、下卷,《徐迪功别稿》五卷,《迪功集》六卷附《谈艺录》一卷《重选外集》四卷,《徐昌谷全集》十六卷等;倡和集有《太湖新录》、《江南春词》、《朝正归途倡和》三种;诗论有《谈艺录》一卷,另有《诗谱》三卷疑非徐祯卿所作;子史杂著有《新倩籍》、《异林》、《翦胜野闻》三种。徐祯卿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赋、文上,子史杂著则给其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吸收和发展了布洛"心理距离说"这一理论,从艺术类型、美学原理、艺术批评等角度可看到"心理距离说"在朱光潜美学体系中的内涵及地位。该文以此为视角来探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新左派文化政治最杰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成人教育”是他从事学术研究的发端.他借助《政治与文学》、新左派文化运动等平台把“成人教育”的文化政治诉求付诸实践,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他从事的“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为英国新左派的勃兴、为英国文化研究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认知平台和思考语境,这是威廉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间,我国的公共管理经历了由传统公共管理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型和过渡。"新公共服务"理论则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政府的功能是服务而非"掌舵"。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审视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管理中的"末位淘汰制",可以发现它的诸多弊端,应该从教育管理机构职能转变、教育管理干部意识转变、教育管理政策导向转变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