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成人教育界受到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阶级压迫意识形态等成为新马克思主义成人教育著作中常用的术语。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再生产模式重新理解成人教育历史的发展,扩大了成人教育研究的范围,革新了成人教育研究方法,将跨学科研究方法引入成人教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妇女史,已经引用社会性别分析范畴,转向妇女—性别史,在这种新趋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史学家开始借鉴妇女—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修正了社会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以英国教育史学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为鉴,未来我国教育史研究应在密切加强女性教育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解读教育史史料,避免教育史研究建立在两性对抗的基础之上,注意性别与阶级、等级的交叉及妇女群体教育的差异性,在平等与差异中展现妇女教育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武翠红 《教育学报》2012,(2):113-123
在本国师范教育改革和欧美新教育史学的双重影响下,战后澳大利亚教育史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新教育史学兴起,阶级和性别成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分析范畴,福柯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法指导下的教育史研究盛行。另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教育传记的撰写一直盛行,传统传记和集体传记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势力,和新教育史学家一起推动了澳大利亚教育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英闺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妇女教育史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的嬗变过程。教育史学家围绕妇女教育问题及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展开激烈的争论.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传统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家还以解放妇女、两性教育平等及社会公正为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诉求.这些对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又称茹经,江苏省太仓县人,1865年10月10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幼年聪颖,14岁时就读完了<论语>、<孟子>、<诗经>、<书>、<礼>、<易>、<春秋>等书,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21岁时,在江苏江阴南菁书院苦读,主要研究经学.  相似文献   
6.
英国政府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推行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策略,旨在提升英国国家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在学术资本主义理念的指导下,英国政府重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运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国际化的评价标准,以“品牌”建设扩大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文章通过对上述措施的分析,旨在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增强社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大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丹麦大学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调整和体制改革作了简要概括,并对丹麦大学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克雷明教育史编撰之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动机表明,教育史学家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也从反面证实,我们平常所接受的教育史文本,只是多种可能性中可选择的一种.教育史研究需要抛弃二元对立的视野,更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扩展认识视野,丰富史学内涵,扩大受众数量,甚或修正我们的教育史认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学者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我们不仅要坚持这个理论方向,更需要探索在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必须发扬我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教育史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而对教育史学的目的、方法论以及价值诸方面作深入探讨,避免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路体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克雷明是美国著名的温和派教育史家,其代表作是<美国教育史>(3卷本).本文从克雷明的教育史研究的功能、教育史研究的受众和教育史的编撰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评述和思考,指出其教育史研究处于两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