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次展示课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适合儿童!我们看到小朋友们小手如林,积极踊跃,这不仅是泡桐树小学长期教育的成果,也是22位老师课堂关照儿童的体现.课堂上“童言无忌”,甚至可以对老师的课堂说“不”. 尊重儿童,敬畏儿童,在这次活动中集中体现在解决“写什么”的处理上——话题从哪里来,材料从哪里来.无论是设计活动,还是通过视频、绘本和看图作文,都尊重了儿童的“游戏”精神,洞开了儿童习作的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2.
重提教育的儿童立场,既是对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更是对当下教育教学的审视。借助互联网课堂观察数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课堂描述性观察记录,从儿童视界审视课堂,帮助教师准确把脉,从而让教学更有效地支持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3.
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是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儿童要经历各种人、事、物的变化,例如从幼儿园轻松的游戏氛围到小学课堂里整齐的桌椅,老师也由共同玩耍的阿姨变成传道授业的严肃教师……在这些变化中,未做好入学准备的儿童将会产生各种不适应,使他们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面临更多的发展风险。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的大批量出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流动儿童的生活、心理、精神、教育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将从体育课堂展开研究,让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在体育课堂中体现教育的公平,让流动儿童与普通城市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2013年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在我校落地。该项目将课例研究作为课堂转型的方法之一,致力于实现由“教”到“学”的重心转移,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变革的方法论,项目的推展为丰富浦东新区课堂转型的实践模式做出了贡献。我校作为项目基地学校,为践履“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以“儿童描述”为抓手,在课例研究中积极尝试理解儿童和发展儿童,围绕“儿童描述”开展  相似文献   

7.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江苏教育》2014,(17):8
<正>主持人语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只有充分认识儿童的诗性本质才能在语文教育中真正确立起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性,引领其超越,实现儿童的自主生长。当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尝试着从儿童的文学阅读和创作、课堂师生的诗意对话、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视角去关注语文课程中的儿童,但是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融通的整体视角来实践儿童立场的探索还是远远不够的。本话题试图描述一所学校如何基于特色校本课程——儿童诗,从中提炼出"诗意儿童文化"来反哺整个语文课程,进行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为探索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全面实践儿童立场提供一种思路,也为师生在语文教育中的诗意生活展示一种可能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正>儿童是课堂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是儿童的课堂。"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基于对小学课堂上儿童存在的一种重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高效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力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唤醒儿童主体意识的课堂。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说:"教师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珍视儿童短暂的童年生活,即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处处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着眼于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彰显儿童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是教育理念的基础,儿童观的演变必然会导致教育理念的变革。历史上儿童观大致经历了由成人主义儿童观到自然主义儿童观再到人本主义儿童观的发展历程,相应地教育理念也经历了由按照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到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依据对儿童观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推论,即将出现并已初见端倪的儿童观是复杂性儿童观,由此应采取丰富的富有弹性的复杂性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有时是缓慢的、曲折的,但这恰恰是童年在学习中最可贵的品性,儿童在本义上就是自由者和探索者,教学就是引导儿童不断在"试错"中惊喜地发现、前行。"人在课中央",直抵教育素朴的原点,呼应着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为我们描绘着一幅妙曼的画面:课堂,是一个美丽的约会。老师,亲近着孩童的呼吸,凝视着孩童的眼睛,和他们手牵着手,一起去赴未来的约会。老师,是长大的儿童;儿童,是活泼泼的生命。老师和儿童,彼此唤醒、分享、激  相似文献   

12.
“儿童在中央”即教育的儿童立场,传递出基本的教育态度,从品德学科课程理念的视角重构——课程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视角重构——“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学生立场的视角重构——“被学”到“让学”的转变三个层面诠释了教育需要从儿童出发,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必须依靠儿童的内涵,教育者应坚定“儿童在中央”的立场,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让儿童绽放鲜活的课堂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儿童在中央"即教育的儿童立场,传递出基本的教育态度,从品德学科课程理念的视角重构——课程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视角重构——"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学生立场的视角重构——"被学"到"让学"的转变三个层面诠释了教育需要从儿童出发,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必须依靠儿童的内涵。教育者应坚定"儿童在中央"的立场,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让儿童绽放鲜活的课堂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设计,对五名小学学业不良儿童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结果表明: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业不良儿童课堂积极参与行为,降低学业不良儿童课堂消极参与行为,提升学业不良儿童课堂被动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校和老师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用一颗爱心去碰撞另一颗心;学校还要强化教育宣传力度,确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部门应组织老师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有效提高监护人教育水平;使留守儿童能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只有当留守儿童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够促进留守儿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这对提高留守儿童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对于幼儿、家庭以及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用Kagan(1999)的话来说就是学校生活是一桩“大买卖(bigdeal)”,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转换无论对于儿童的学校生涯还是对于学校的老师或幼儿园大班老师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生体验。Bailey(1999)指出:幼儿园的经历使儿童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学校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将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学习者。与其他任务相比较,让儿童和家长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正面认识并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转换需要完成的基本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说明教学应该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自主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弱,要让这些学生顺利地参与课堂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智障儿童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8,(25):22-22
岳伟在《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上撰文说,现实的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每一周到每一堂课,儿童都在为一个遥远的未来准备着。这种重未来轻现实的功利主义教育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儿童文化堵截于学校的高墙之外,使儿童远离了快乐和幸福。面对教育的危机,人们发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强烈呼声。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目的是让儿童从各种束缚、压抑、控制和奴役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潘文彬:儿童学堂,智慧生长的天堂 阅读了《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刊发的《问道“儿童学堂”》专题文本之后,我不禁为以姚嗣芳和梁艳两位老师为代表的小语同仁在语文教学路上的探索实践而拍手叫好!课堂,本该就是守护儿童天性的学堂,是儿童的精神和智慧自由生长的地方。是呀。课堂本该就是属于儿童的,更是为了儿童的,小学的课堂就应该是儿童的学堂。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P-12教育及转衔服务中,特殊儿童自我倡导是自我决定的核心成分,被当作帮助特殊儿童走向独立的重要基础.在正常化运动、去机构化运动、残疾人自助运动和独立生活运动的推动下,美国特殊儿童自我倡导经历了从社会运动到教育服务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其内涵也包括了特殊儿童赋权增能与倡导活动技能的两大侧面.对于特殊儿童自我倡导能力的培养有三类基本模式:独立转衔课程或专门课程设置与实施、融合到日常课堂学习的实践和学校外的倡导团体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