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身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涵义、理论原则入手,深入分析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论困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本体论问题上,在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方面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整体主义概念的分析入手,指出整体主义是一种关系思维、转化思维和灵性思维。进而揭示整体主义课程观的内涵和特征。由此从关照"学生能走多远?"在科技理性的强势下对学生精神的关照等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整体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整体主义的内容关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社会意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三个方面,整体主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对主客二分论,二元论,机械论和还原论的否定,其实践意义则是对你权制,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超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整体主义既存在正面效应,也存在着消极的或不现实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是一部富于伦理内涵的剧作。剧中展示的多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奥兰多与罗瑟琳之间的爱人关系,揭示了非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弊端,间接地、象征性地提示了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优越性。整体主义的伦理观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实体作为伦理考量或者说伦理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如此,人与人便能构成整体主义的存在者体系,处于更加和谐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论,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了整体性的诠释。通过这一诠释,恩格斯建构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一种辩证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使得自然生态所具有的整体性价值得到了有利的佐证,而且还廓清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这些均体现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倾向。《自然辩证法》可以说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基于这一经典文献,可以给予生态整体主义以更强的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7.
整体主义思想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表现出宗族、家族整体主义和地区、集团整体主义,民族、国家整体主义,地球、人类整体主义等多种历史形态,并成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但集体主义原则与整体主义思想有着质的区别,这使得社会主义集体原则对早期整体主义思想有着无比的先进性,是种巨大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8.
一、人性假设的生态主义反思 生态主义,不是生态中心主义,而是生态整体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动态发展的整体,反对还原主义,主张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它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鹿之民>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小说揭示了加拿大北极荒原地区人类与不同物种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肯定了生态链的稳定保证了土著种群的延续;批判白种人的侵入导致了生态链的断裂,从而造成土著人的生存悲剧;呼吁人们承担生态责任,进行生态补偿,避免成为生态难民.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1.
还原主义通过追溯历史把握事物,整体主义是通过整合现实把握事物,生态主义是为未来尊重事物,而复杂域则从立体、背景上实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达到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整体主义为校本学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一条方法论同时上的新路向.它既强调整体观照以揭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也着眼具体探察以明晰学习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特殊性,追求两者间的平衡共生.以整体主义审视当下学校与课堂学习研究,可以看到其存在着重视具体探察、较少整体观照,不能很好地将"具体探察"与"整体现照"相继与相融等问题.形成整体性研究意识,使用整体性研究方法,进而彻底地践行整体主义,是校本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俊松 《中国德育》2007,2(7):51-54,94
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是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也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宝贵资源。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中,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进行梳理,在与大学生现代道德要求的同构契合和异质冲突中,使其得到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应用,帮助大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与梁启超文化整体主义实践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梁启超的思维模式由西方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自我意识"、"个体存在"等转向了宏观、注重整体效应的结构主义,认为文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文化的过程是业种与业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换,缺一不可。这种文化整体主义的观点,也突出地体现于他对国家有机体说的实践构想及教育对象的普及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构建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整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并对其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最后试图探寻整体主义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自然价值"的讨论形成的自然价值论是人类对于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深度反思的一个成果。它是一种超越于传统工具理性而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并从本体上对自然进行价值的重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然价值论内蕴了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只有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才能突破那种独断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从而建构起自然的本真价值。也正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价值论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硬系统方法论是一种以整体优化为核心,以功能主义为基础的系统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克服了硬系统方法论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缺点,凸显了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的必要.系统方法论的发展显示,采取整体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立场,使用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方法论将是解决现实的系统复杂性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9.
价值或者是主体的某种目的,或者是客体具有的对于主体的有用性。个体主义充分凸显了个体的内在价值,极端整体主义倾向于漠视个体的内在价值。共同体主义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它既承认个体具有内在价值,又强调个体相对于整体的工具价值。地球生物圈也是共同体,人类有维护地球生物圈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南帆、王一川、陶东风推出的三种文学理论教材,构成了新世纪文艺学的一个事件.对反本质主义文艺学"只解构不建构"、有"虚无主义"之嫌的批评是不合事实的.他们的建构分别选择了关系主义、本土主义、整合主义的理论路向.不但与本质主义自觉区隔,而且提供了建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的经验和可能性.评价他们各自的得失将有益于告别本质主义之后的文艺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