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与卢梭的国家观具有二重关系:继承渊源关系和创新超越关系。从前者可以看出,卢梭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新型政治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从后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根本性地改造和超越了卢梭的政治哲学,并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论、唯物史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国家观,赋予了新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于公正、平等、国家观念的批判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集中体现,文中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所提出的以劳动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分配正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全面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时下,政治哲学成为热门的哲学研究方向,对作为上个世纪以来最为宝贵的人类财富之一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从中我们能够学习和了解他对于政治哲学中诸多概念的理解和阐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政治国家观建构与反建构,这对于我们的政治实践和理论建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卢梭是人类政治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两位重要的人物,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立论角度有很大的差异,但不容置疑的是,马克思和卢梭的政治理论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从马克思与卢梭关于政治自由理论的观点出发,比较二人政治思想。马克思与卢梭政治思想的可比性;马克思与卢梭关于政治自由本质的认识和政治自由丧失的原因;再次,如何夺取政治自由和维护政治自由的方法和方式的理论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对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形成作出历史性的考察,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前提。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实践观通常是指道德上的实践,即遵循"善"的意志,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性。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实践观理论大致经历了理论批判的实践、政治解放的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是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金英杰 《文教资料》2009,(23):101-103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恩实践观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实践二元论的传统分歧,以及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误读原因切入,探讨马克思实践观对传统实践观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之一,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演进的主旋律.用"从后思索"的研究方法来审视当年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当年考察资本全球化时期所提出的发展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些思想在时代的包装下演化成应用性部门哲学--发展哲学.马克思的发展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发展主体的人文关怀、交往实践辩证法、发展问题的哲学解决方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不仅与其他理论相互交织,而且具有鲜明的革命实践的烙印。这一理论特色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系统性标准,而且消除了对马克思政治理论可能性的质疑。在此基础上,立足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构成及其内在关系,结合其政治理论的分期依据,可以发现,马克思政治理论总体上经历了孕育期(1845年以前)、成型期(1845-1857年)、成熟期(1857-1867年)和完善期(1867年之后)。每个阶段不仅具有标志性的理论成就,而且依次勾勒出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历史轨迹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教育思想与卢梭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又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提出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观点,但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超越;二是在教育理念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人的自然发展观,但又把卢梭的个人自然发展观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本质上是哲学主宰下的革命实践,因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施特劳斯所言的意义上的现代政治哲学.哲学的政治化导致了马克思对于政治实践本身的遗忘,因而将政治从哲学的主宰下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正的政治实践本身,使实践成为政治之本,是马克思的本真的实践概念的根本要求.去哲学化的政治实践的真实含义当为程序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应当在这种政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虚无主义是人类的一个时代困境。将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时代问题,诉托于马克思,使之成为"回到马克思"的又一种思路。一直把终结传统虚无主义,并创造新的人类价值体系作为最大核心价值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观念论唯心哲学传统出发,又超越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从而确立了人自身的超越性和人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三重场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以宗教的本质、根源、消亡为具体切入点进行剖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完成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思想的扬弃和超越,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方法上的超越。这种扬弃、超越是用科学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取代抽象的直观的人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成的一部论战性著作。立足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分析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过程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要针对蒲鲁东颠倒地理解经济范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形而上学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唯心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动力三个方面的批判。从马克思对蒲鲁东这三个方面的批判过程中,进而可以看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理论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马克思不仅对自己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的验证运用和丰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批判历程。因此,《哲学的贫困》也就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起点了。  相似文献   

17.
马布里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他的思想和著作对法国大革命的各个不同阶段和不同阶层代表人物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了他的思想内容、历史地位和作用。即马布里的社会政治观与哲学思想;马布里与卢梭的关系;马布里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研究表明:马布里思想有许多方面与卢梭思想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些比卢梭温和,但也有些比卢梭走得更远。称马布里是“法国大革命之父”,并非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8.
哲学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式各样的理解。《关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系的两个事实》一文所揭示的长期被我们忽视的两个事实具有颠覆性意义,我们据此可以明确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不是超越论,也不是传统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不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简单结合,而是对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必须遵循理解马克思的前提和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