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入世”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普遍的草根情怀,“新基础教育”研究者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以平凡事叙说着草根人的追求,从容不迫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于平淡中彰显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风格和气度。“新基础”人是“普通”的,“日常”的,“坚韧”的,于中国当代普通学校的现实生活之上,知难而上,执著追求,不断迎接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常玩一种“过家家”的游戏,每个人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我们可以随性而为,高兴则继续,不高兴则重来。长大后,我们渴望迈向社会,渴望像大人一样工作,可社会和工作不是过家家。我们再不能随性而为……  相似文献   

3.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生于台湾,长于大陆,留学于美欧,任教于港岛的许地山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尤其是与宗教有着很深的缘分。然而,许地山毕竞是中国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于灵魂和血肉。因此,基督之“博爱”、佛陀之“慈悲”和儒家之“仁爱”、道家之“修为”融合统一贯串于许地山之一生。“救赎意识”、“色空观念”一旦与“修齐治平”结缘的时候,则转换成一种悲剧精神。许地山的两部重要作品《空山灵雨》与《缀网劳蛛》便正好表征着许地山的这种“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系统论认为,任何开放系统,其内部都存在着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整体优化趋势,存在着自组织机制。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部也必然存在着一个实现整体优化的自组织的“序”。本文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试图以古汉语中“而”、“以”、“则”三个连词的教学为例,对语文教学内部组织的有序性加以探索和说明。古汉语中三个连词“而”、“以”、“则”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的,这三个教学点先进哪个点都无不可。可是如果我们能从整体出发,把三个教学点自觉地视为一个连词系统,然后去寻求每个教学点(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  相似文献   

6.
“五四”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初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纵观本时期的小说,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弱者的形象,而真正的英雄的形象却呈现一种缺失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本时期知识分子身上共同存在的弱者心态,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五四”激进思潮的反面,表现在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上,就是一种深刻的自卑感。而五四时期中国贫弱的现实,以及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中所感受到的“生的压迫”,是弱者心态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红色知识分子”的培养问题上煞费苦心。他本寄希望于旧有知识分子能改掉他们的“小资产阶级”本性直接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自己的“红色知识分子”培养上,可是,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红色知识分子”很快就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流合污”,成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毛泽东陷入了对知识分子改造---培养---再改造的无限焦虑之中,他甚至认为每隔七八年就要来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决不仅仅囿于经济生活层面,它对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的辐射作用日趋凸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将制约、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由此,我以为“入世”后的小语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协调。一、民族性和世界性。“入世”后,西方科技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也会随之向各个领域渗进。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这方面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认同,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接受新鲜东西快,可塑性强,极容易对祖国文化产生疏离感。如果在世界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探究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时,必须考虑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所形成的固有化心态。特别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和济世救民的慈悲情怀是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心理认同基础;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明既被迫接受又本能拒斥的矛盾心态也是导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雨中国知识分子最先接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又与中国传统化中的大同理想和“先富后教”思想有某些契合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经历了从现实摄录到诗意表现,从复现情境到搬演与现实交融的发展历程。“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观念和手法,不仅推动着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而且印证着其自身作为一种表征与时代、社会、官方话语、大众心理之间既契合又疏离的微妙关系,展示了不同艺术类型从彼此背离到互视,再到对话和交融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汉代杨恽作《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首“南山种豆歌”有人认为“芜秽不治”是“喻朝廷荒芜也”.“落而为箕”是“喻贤人放弃也”.“须富贵何时”是“言国既无道,但当行乐,欲待富贵职位,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教师称作“知识分子”,我对此一向深信不疑。在一本书中看到“知道分子”的称谓。什么是“知道分子”?一时我有些困惑。上网一查.我才惭愧地发现“知道分子”已经是一个流行词了!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变革则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实现。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开放式”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赋”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屈原、荀况的辞赋,以后一变而为铺采文的汉赋.再变而为抒情写志的魏晋赋,三变而为骈偶华丽的南北朝赋,四变而为韵散协和的唐宋赋。其演变过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动向、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潮流密切相连。从体裁、风格来看.骚体赋近于诗;经散体赋转变而为汉大赋.乃近于文;再经魏晋抒情赋转变而为南北朝骈赋,又近于诗;再经唐律赋转变而为宋以后的文赋.则又近于文。但究其实质,仍然非诗非文,只能以“辞赋”称之可耳!  相似文献   

19.
曹暇 《山东教育科研》2010,(15):62-62,64
文章阐述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这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文化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中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起兴”、“神思”、“灵感”三阶段。而“养兴”则是绘画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