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御宅族"现象是起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御宅族"主要是指醉心于动画片、漫画等亚文化以及周边产品的人群。他们以年轻人为主,具有三种特质:高度搜寻参考数据的能力;对新事物的强大适应能力;强烈的向上心和表现欲。"御宅族"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要警惕"御宅族"现象背后日趋严重的消费主义背景,这会侵蚀受众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3.
"女汉子"是社会现实影响下的女性青年亚文化和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女汉子"一词的语义不断泛化,其社会表达中包含的指向意义亦不断丰富。本文旨从美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抵抗、风格、收编"的亚文化研究思路出发,对"女汉子"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骑行至拉萨,几乎弹尽粮绝。过程中无数次骑到崩溃。崩溃的意思是,你知道你一停下来就没有勇气再踏上脚蹬继续骑下去,但是你实在不行了还是停了下来,偏偏风景还特别好,就愈发地不想走。"对你来说,骑行有什么意义?"这是我经常被问起的问题。骑行的时候我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导致我不高反的时候也挺头疼。想到后来,我甚至想化身为狮身人面像,站在米拉山顶,扯住每一个打算前往拉萨的骑行者,拷问他们:"你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来?""你来了以后有什么收获?"答不上来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自行车骑行日益流行,成为风尚,而青年大学生无疑是这场流行风尚的主力军。以"大学生"和"骑行"作为搜索关键词,借助Excel和SPSS统计软件,通过对相关的百度新闻进行内容分析,籍此对大学生的骑行行为作一简单探析,进而得出大学生在骑行时间安排、骑行方式、骑行里程、骑行空间尺度、骑行的目的、对骑行的感受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8,(1):51-58
消费主义语境下,"穷游"青年以抵抗的行为风格构建起自身的亚文化意义。他们在具体的"穷游"消费实践中,以"穷"之名对抗消费社会物的极大丰盛,以时间的可能性对抗大众休闲的悲剧,并用技术工具的符号意义实现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穷游"青年的这些行为表现,折射出了以消费方式确立的身份区隔的本质,技术工具理性带来亚文化意义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逻辑消费对亚文化独特风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里充盈着各种海量资源,诱使当代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宅"在里面的生活方式,而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又使这种"宅"现象不断升级,"宅男宅女"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乃至价值取向无不在"宅"中发生着惊人的改变。作为一种逐渐主流化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宅"已经给大学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价值观念建构带来了隐忧,亟须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其做出积极探索,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论“怀旧”情结与文学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旧"是日常生活、社会领域中很常见的一个事件,这在很多老年人身上特别明显。而在文艺作品中,"怀旧"既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话语现象出现,叙述个人追忆往事的行为状态和情感心理状态,也常以"怀旧"的审美风格出现,呈现出一种"怀旧之美"的意向或"怀旧"情结。从生活世界转向艺术世界的"怀旧"构成了文学审美的核心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校园亚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倾向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热点"或普遍性的行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而高职学生当中的不良亚文化如校园暴力亚文化、消费攀比亚文化、享乐亚文化不雅信息亚文化等,正越来越深刻地渗透、消除、挑战乃至破坏着主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和效果,对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方言是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饭圈女孩"作为一个亚文化团体,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形成自己的小众圈子,他们用圈内的"帮行隐语"进行交流,在社区内形成群体的社会方言.方言在进入普通话的过程中许多会发生泛化现象;以"饭圈女孩"用语为例分析社会方言词语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关系主义现象"作为一个历时性范畴,在农耕社会表现为伦理本位,在近现代社会表现为"伦理与市场混合主导"取向;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关系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是集体生活中一种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先行存在物,"关系"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主导性,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关系主义"又是中国社会运行中最为基本的"潜规则",它与"显规则"并行,常常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动逻辑准则。面对泛滥的"关系主义现象",我们应当坚持批判的立场,通过强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关系主义现象"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创业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股热潮,高校创业文化塑造正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横向"视野下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者文化渗透在"纵向"视野的各个层面内,形成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文化融为一体。探究高校创业文化的模式构建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何琦  陈冬萍 《高等理科教育》2005,(3):129-132,140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厌学风气,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些负面因素。究其原因,在这一厌学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研究这种亚文化现象,对于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净化校园的学习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最近流行的"凡客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字恶搞"现象层出不穷。现在,"网络文字恶搞"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于互联网,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形式。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对"网络文字恶搞"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读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一源域的某些特征影射到另一事物一目的域的认知过程.即:"使用一种事物的术语去谈论另一种事物",借此增加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提示:教师文化简言之就是影响教师行为的"潜规则"。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师文化在教师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影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实证角度探讨了学术亚文化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制问题,样本来自国内某"211工程"高校850名在读文科硕士研究生.研究发现:学术亚文化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学术认同、学术理想在亚文化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的影响中充当完全中介作用,即学术亚文化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影响完全是通过学术认同、学术理想传递的.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粉丝"现象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星的产物,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交往现象."粉丝"与普通受众的区别在于"粉丝"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心理基础的群体,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普通受众是非群体.在"活生生"的舞台表演中,"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则是暗示与模仿的关系,并且从暗示到模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有项市民教育满意度调查指标,将"学生欺凌"增列其中.将学生欺凌列入市民教育满意度的初衷是认为有欺凌行为发生说明学校工作不令人满意."欺凌"是一种现象,"满意"是一种感受;从现象到感受,中间须经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双方的认知和判断加工.调查者的认知决定着被调查者的认知,调查者的判断左右着对被调查者满意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语言象其它语言一样,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英语语言中一些词法、词义和句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心理学家们都看到了英语日常交际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并积极地从各个角度寻找成因.在众多关于性别差异成因的解释中,"优势说 "和"差异说"被广为关注."优势说"将女性日常交际中的语言特点归因于女性附属性的社会地位;"差异说"则否定了"优势说",从男女不同的成长亚文化背景中寻找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两种解释分别都有可取之处,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完整和完善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