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形意拳动作"发劲"的特点,从物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虽然太极拳以转动为主,而形意拳以直线运动(平动)为主,这仅是表像区别,但其内在本质是相同的。两者打击力量的获得,绝对不是依靠肢体部分进攻的运动,而是身体整体部分的参与。因此,不论是武术套路的形成,还是武术套路的训练等无不受传统文化整体思维观的影响。当下借助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进一步认识武术、指导武术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思维方式是历史文化发展形成的,同时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文章主要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视角下,针对传统武术发力的原理,结合宋氏形意拳与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的特点进行剖析,得知两者打击力量的获得不单单是依靠肢体部分,而是身体整体部分的参与。可以发现,不论是武术套路的形成,还是武术套路的训练以及竞赛,无不受着整体思维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各流派,其核心部分都有一些基本训练套路,譬如查拳的十路弹腿、八卦掌的老八掌、形意拳的五行拳、陈氏太极拳的一路大架等。就是这些基本训练方式,形成了该武术流派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武术套路是现代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亚运会等重量级比赛上,都设立武术项目。武术套路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对身体的核心部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稳定性。武术套路运动员不仅仅需要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研究发现,核心力量的训练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专项技术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而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得到改善,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形意拳与太极拳传承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形意拳与太极拳在理论发展、技能练习、生存价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形意拳存在理论发展的保守性与片面性、技能练习形式枯燥,内容强度较大、生存价值发挥滞后等问题。提出形意拳可以在保持自身本质特性的基础上参考太极拳的发展,从而得到一些有益启示。这对于保护中华武术发展的完整性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丰富武术的训练体系,探索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探究SAQ训练法对高中武术套路特长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提供校园武术训练的理论经验。研究结果表明,SAQ训练对于高中武术套路特长生的灵敏素质、跳跃能力、100米成绩、800米成绩以及武术套路成绩的改善尤为突出,说明SAQ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武术套路特长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是一种高效而又全面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运动中影响表现力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可分为运动员本身的因素和教练员的因素,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训练方法,即可以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基本功训练、音乐素质培养、心理训练四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从而为武术套路运动员提高表现力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对武术神、意、气与动作内外相结合,使身心达到愉悦、全面的发展。武术训练对人的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影响,强健体魄,缓解压力,保持一个舒畅愉快的心情。武术套路的训练不仅能塑造强健的身体,而且也承载着道德文化修养和精神传承的历史重任,经过研究和调查,很多青少年通过武术套路训练,提高了其自身的身体素质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武术套路中协调性训练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青少年武术套路协调性训练的重要意义,之后分别从重视基本动作训练的开展、重视协调训练中对练训练的应用、将舞蹈和音乐融入到青少年的协调性训练当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青少年武术套路中协调性训练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柔韧素质为切入点,探讨柔韧素质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影响。研究认为,柔韧素质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演练水平、动作屑量、动作难度及预防运动损伤等几个方面。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分析、总结与建议,以期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武术套路运动是一项多元的、复杂的体育项目。随着技术动作的不断革新,武术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既高而又全面。大量的运动训练表明,只通过专项技术训练手段来提高运动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一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专门训练,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身体素质与专项训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无论是武术还是其他运动,人们不再只关注比赛结果,而是更重视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以预防运动损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套路主项学生容易在背部、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发生运动损伤,这主要源于武术套路中的跑跳动作需要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协同来完成起跳和缓冲。研究发现,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变化。因此,训练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平衡性训练,使身体保持稳定状态,从而使肌肉形成肌肉记忆。这样,运动员在比赛中才能发挥更好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正张静(1964-),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体育高级教师,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六段;省形意拳协会副主席。自幼随父(张希贵)学习武术,三十余年基本上掌握了多种传统武术套路:长拳、短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鞭杆、刀、剑等浑元武术拳法;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武术比赛,均获佳绩。2007年参加首届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获得浑元形意拳、浑元太极拳和散手拳三项第一名;多次参加省武术比赛的竞赛及裁判工作,五  相似文献   

14.
试析武术套路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机理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套路运动是武术的一种主要形式。套路的演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一般综合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要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出现运动性损伤,损伤的发生,反过来又会制约运动水平的提高,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甚至中断训练。分析损伤发生的原因,了解常见损伤发生的部位,剖析损伤发生的机理,掌握处理损伤的方法,把握预防损伤的措施,将有助于武术套路运动水  相似文献   

15.
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对运动竞技成绩至关重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全国优秀武术女子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专家访谈和统计筛选,并对指标的权重加以确定.最终确立我国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为今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及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美国产Power plate pros5TM振动训练器,对武术套路专业学生进行振动训练,经过十周系统的训练测试振动训练对其柔韧性,下肢力量以及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振动训练后武术套路运动员竖叉横叉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肢柔韧性得到了增强;振动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立定跳远无显著性影响,对纵跳高度存在显著性影响;振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从而提高武术套路整体演练水平,优化了传统力量训练,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武术应以技击为主要特点。而现在的武术运动对技击的意义不够重视,武术训练只是套路的训练,武术比赛主要以套路演练为主。武术套路与实战脱节是最严重的问题。中国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注重武术的对抗比赛。  相似文献   

18.
风摩掌(上)     
王庆玉 《武当》2015,(2):13-15
风摩掌套路是徐州市杨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庆玉先生结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及长拳传统套路于1982年创编的一套武术套路。在创编过程中,曾得到万籁声、沙国政、周永福、何福生等诸位武林前辈的精心指导,创编三十余年来,风摩掌已在徐州市乃至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深受武友们的广泛好评。风摩掌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上海体育学院定为武术教材。风摩掌套路的显著特点是,舒展大方、轻盈沉稳、潇洒自如。其套路演练应始终遵循阴阳相推、刚柔相济、阖辟成变、呼吸自然、往来无穷、生生不已的运动原则,同时还应准确把握快慢相间、错落有致的运动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兰春玲 《武当》2010,(2):27-28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来创造的一份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武术拳派套路有近千种,名称五花八门,举凡天上人间飞禽走兽、仙佛罗汉,甚至抽象哲学名词皆可成为拳剑套路名称。诸如白鹤拳、黑虎拳、金狮拳、青龙剑、罗汉拳、大悲拳、八仙剑、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古今,显示了中华武学深厚广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朱家勇  潘冬 《体育学刊》2002,9(6):125-127
对第九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决赛(顺德赛区)运动员太极拳指定动作的完成质量进行研究,统计其失误率及扣分要项,并对造成失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竞技武术套路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