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大德育"理念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德育应树立“大德育”工作理念。高校德育工作不是一般的教学环节,是具有决定高教性质的首要教育,具首位性;高校的德育非道德的或政治的单一教育,其内容具综合性;高校德育目标是一个体系,具层次性;德育非单一的课程教育和简单的灌输,是系统工程和多种方法的复合,要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德育目标,保障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分析其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知、定位与开掘;分析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定位与开掘;比较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德育对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认知、定位与开掘,思量两岸高校德育改进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效果不佳,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实施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应使德育课程非专门化,在课改中全面渗透德育因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无为而无不为"对抗高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使德育成为践履之学;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培育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洲  谭琦 《教育探索》2008,(10):122-123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显示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优化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主要有:制定隐性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美术课程作为美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的课程,通过美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可以实现“以美启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然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德育与美育融合还面临着“融合意识”淡薄、“融合措施”缺失、融合过程中“融而不合”等问题。构建“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以美育德”新生态需要多方发力,树立并强化“融合意识”;多措并举,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措施”;多管齐下,着力解决融合过程中的“融而不合”。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高职分层次德育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比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与《普通高校德育大纲》,五年制高职的德育目标应包括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心理品质、政治品质和职业品质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中职和高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依据德育目标,结合学制特点,确定五年制分层次德育内容,并确定按“道德-思想-政治”的顺序设置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高校德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育人”宗旨,优化德育环境资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09,(6):86-86
高校德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对德育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明确高校德育应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之上,即“德育何在”;在实践上,我们需要探索德育有何种可操作性,即“如何德育”。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德育为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先”,为什么是“德育为先”,如何将“德育为先”贯彻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代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以及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如何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德育内容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道德理论传授与道德实践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使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在高校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角色存在着"沿袭高校教师的传统角色"、"混淆了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被误定为学校教育中的边缘教育者"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充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者和潜能的开发者,充当大学生的真诚倾听者和引导者,充当大学生经验的分享者和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3.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以及师范生与职业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都呼唤着师范生质量标准的诞生。我国师范生质量标准的制定应以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外师范生培养标准和合格教师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15.
The (growing) political, social and scientific attention to the moral aspects of teaching also concerns teacher education.This article report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o the prepar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for moral education. The designing of goals, program parts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for a part of the first year curriculum of a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primary education is described. Next the teacher educators who carried 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tuden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it, were asked whether they recognized the moral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as designed. Finally,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the curriculum on the learning of the student teachers, using a pre- and post-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evoke, among others, the conclusion that more attention is needed to the implicit and unplanned aspects of preparing students teachers for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语言技能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师职业技能。我们在培养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语言技能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相衔接的原则;2.体现政治课学科特征的原则;3.政治课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4."三步走"的实践教学原则;5.教学语言技能训练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阐述创意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意教育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几点启示:1.转变更新学生工作新理念;2.学生综合评价标准多元化;3.开设创意教育基础课程;4.注重学生工作中艺术教育;5.营造良好的创意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师专业化与高师本科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师范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考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目前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数学教师专业化要求严重不符,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设置模式变化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高等数学知识与中小数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缺乏实效性;课程严重膨胀,为此,我们应:改革当前培养模式;按照客观性准则,完善当前课程结构,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高师课程数学知识应由“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德育教育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校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后勤工作在提供后勤保障的同时,也通过管理、服务和环境等渠道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本身的调整和改革为其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课题。通过对后勤管理中"人"的能动因素的探讨,尝试总结高校后勤科学化管理过程中衍生的、可以借鉴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思路,可梳理并建构一些符合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