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3.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5.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6.
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教材注:“[何择焉]挑选它什么呢?意思是都一样。”把“择”解释为“挑选”,不够妥当。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择”还有“区别”的意思,例《吕氏春秋·简选》:  相似文献   

7.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9.
阳货之名,见于《论语》,然《左传》作阳虎,《孟子》则阳虎、阳货并见,至于诸子所引述、《史记》《汉书》所征录,皆作阳虎,与《论》《孟》异焉。历来注家多以“名虎字货”解之,其义晦而未明。据考证,货、虎古音相近,盖古人以音定字,往往二字通用,故古籍时而阳货、时而阳虎,而以“阳虎字货”者非也。  相似文献   

10.
喻欣同志的《“欲以客往赴秦军”注释异议》(载《中学语文》一九八六年第九期)一文对“欲以客往赴秦军”中的“以”解释为“带领”提出了异议。喻文认为句中的“以”应解作介词,作“凭借……身份”讲。笔者认为“以”字当作“带领”讲。第一,把“以”解释为“带领”,在文言中不乏其例。例如: ①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左传·文公二年》)沈玉成《左传译文》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是清代专门研究《左传》的第一部专著,顾氏在明代邵宝、陆粲、傅逊三部关于《左传》杜注的著作基础上,参以已意,对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对杜注既“补”又“正”。该书刊刻后,在不同的官私目录中都有著录,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今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左传杜解补正》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考证。  相似文献   

12.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4期有一篇文章,题为《在美仑美奂的对比中尽现风流》,其中“美仑美奂”于形于义皆有“疑似”“美轮美奂”之嫌,故撰文以讨论。“美仑美奂”是“美轮美奂”的形义蜕变。“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辞海》解释“轮”为:“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见‘轮囷’、‘轮奂’?苯馐汀奥?囷”为:“屈曲貌或高大貌?保弧奥舟肌蔽骸胺课?高大众多。”查阅多种版本的成语词典,未见“美仑美奂”,可见“仑”是个…  相似文献   

14.
明代学者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三不知”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用“三不知”指事事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何意@周亦婷  相似文献   

15.
《左传》杜预注中将“荆尸”释为楚陈兵之法。据地下出土文献考释,“荆尸”应是楚历月名。《左传》中“楚武王荆尸”句当释为:楚武王五十一年正月。  相似文献   

16.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于杜注既有所舍又有所取 ,在取舍中把注释《左传》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尽管他们对杜注的某些批评今天已经被证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清儒不仅是杜注的批评者 ,而且是杜注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总之 ,在清儒的臧否中 ,《左传》杜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言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王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是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意义上虽可勉强讲通,但反复咀嚼,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笔者认为,这里的“择”应训为“异(不同)、别(区别)”,“牛羊何择焉”即“牛羊和有什么不同呢?”宋朝朱熹注此句曰:“择,犹分也。牛羊皆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见《孟子集注》),朱说十分精当。  相似文献   

18.
“大”是象形字。《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篆文“人”(人)晃人的侧立状,而“大”(大)则是人的正立形。“大”又是“人”的引申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人在天地间最贵,故以为尊。大字,亦引申之一也。”可见,天地间,人最尊贵,大即尊大义,是“人”的引申义。《左传》的“大”,即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