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2):78-81
对于横板两面进攻的选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相持能力外.突出正手拉球的威胁性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在实战中,反手与正手的流畅转换是制胜的关键,对于横板进攻型选手,可以通过反手的变化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下列组图是单明杰对王皓的一个回合,单明杰突然发长球偷袭王皓的反手位,王皓虽然勉强侧身上手,但是身体重心无法及时调整,不利于连续进攻,单明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反手的轻挡,在回球落点上调动对方,使王皓的直板横拉无法发力,随后单明杰果断侧身,发力进攻,占据了优势。  相似文献   

2.
说到用反手接发球,我发现对于中路甚至略偏右的台内球,如今越来越多的选手倾向于上前用反手接,而不像原来强调用侧身接?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横板选手,包括直板横打的选手,反手在台内比较好完成动作,正手接右方短球时离身体距离过远,对球的控制稳定性不够,不像反手离身体相对近一点,就比较好完成动作,手腕的运用也比正手更灵活。所以,反手台内拉的技术目前发展较快,我们的直板横打选手和至少90%的横板选手都掌握了。拥有这种技术后,大家就愿意上前用反手台内拉直接形成  相似文献   

3.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4.
高水平运动员的接发球抢攻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在回接反手位短球的时候,很多选手都会侧身采用正手技术来回球,因为正手技术变化多,进攻、控制、调动的手段多,可以更好地压制对方,为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此外,侧身回接来球是一种套路,由于侧身后,正手位漏出大空当,这个空当会间接  相似文献   

5.
经典战例     
《乒乓世界》2013,(6):88-97
第一局 6:3—7:3》》》王皓反手连续拉,张继科反手防守得分 在半决赛中,如果王皓这么连续进攻马龙,马龙可能会选择强行侧身,那正手的空当就会露出来。但是张继科的反手能扛住,敢于和王皓强强对抗。王皓进攻时他可以防守,王皓稍微弱一些,他就可以转攻。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06,(6):94-95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正手与反手难以兼顾如果你像王皓或格林卡那样倚重反手,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下面的困惑呢? A 组图中,王皓发球后被施拉格偷袭正手,勉力扑救;而 B 组图中,王皓却成功侧身反拉,令施拉格被动招架。为什么同样是王皓发的半出台球被施拉格抢先拉起,第三板的局势却大相径庭?这里面固然有发球落点的缘故——A组图中,施拉格是在侧身位抢拉,"狡猾"的他巧妙利用了侧身位击球线路的炅活隐蔽,"旌骗"得手;而日组图中,施拉格在正手位抢拉时,转腰更多受到球台的阻碍,出手线路更易被王皓判断——但这终究只是外在因素,只能影响某一球,某一分而已,真正起决定作用、令王皓陷入两难境地的,却是他反手横打的特长。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一)”中第2套“定式”的升级版本。王皓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逆旋转球,虽然形式上是用正手发球,但发出的球带有右侧旋,所以实质上与反手发球异曲同工。这样,王皓发球后不必调整站位,即可直接准备侧身抢攻,对于顶级专业选手而言,节约这转瞬即逝的“时差”还是很重要的。随后的套路与我们的“定式”大同小异,王皓第三板用反面挂起斜线后,第五板连续压施拉格中路得分。  相似文献   

8.
与“王皓VS施拉格”球理相通,本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一)”中第2套“定式”的另一种升级版。马林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侧上旋球到波尔的正手近网处,虽然他发的是普通侧旋而非逆旋转球,出球带正常的左侧旋,但对于左手握横板的波尔来说,其效果同右手直板反手发(右)侧旋球到右手横板正手类似,球落台后都是朝横板的正手外边线侧拐。与施拉格相同,波尔也选择用反手上前接发球,但被马林压住中路后,最终正手反拉下网。  相似文献   

9.
张凡  赵晖 《乒乓世界》2007,(4):90-91
正手逆旋转发球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的一种发球,此发球分两种,一种主要依托腕部发力,靠制造不同性质的强烈旋转伺机抢攻;一种以小臂和腰部发力为主,球的旋转不是很强,但球性平稳,很容易控制落点。图中王皓使用的是第二种。图 A1-A5王皓在反手位发逆旋转球至对方中路偏正手,弧线低平,勉强出台,对方难以发力,只得将球挂起来。大球时代反拉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反攻,它已经糅入到前三板进攻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专家邮箱     
切削飘飘我的网球偶像是冈萨雷斯,因此我的打球风格也与他很像——强力的全场闪身正手进攻,成功率还挺高;反手也能在对手上网施压时单手反拍搏命抽击穿越,打上就打上,打不上拉倒。但大多数没有压力但来不及侧身用正手的情况下,我都会把球切削回去。我现在的问题是,切削出去的球没有什么球速,飘飘悠悠的飞过球网。之前觉得这样还挺好,让对手无法借力进攻。可最近遇到一位"童子功"对手,压制我反手,发力打  相似文献   

11.
直板选手的优势是手腕的柔软性以及对板形灵活的运用。以前对于直板选手来说,在处理反手位的下旋球时一般会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侧身来完成高质量的进攻。通过增加反手海绵套胶的粘贴,直板选手也可以像横板选手一样在反手上手方面得到了增强。在直板横打中加小摩擦,就是横打攻击技术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12.
反手直接拉下旋是非常重要的进攻技术。在弧圈球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反手拉球的技术有了很大变化。从前,我们通过反手拉下旋的方式直接上手,目的只是为了能抓住先机,然后在相持阶段找到得分的机会,而反手拉球几乎都是高吊弧圈为主,重在“稳”、“准”。如今反手拉球与正手拉球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但要保证进攻的稳定性,还要努力提高击球的威胁性,即使在击球点较晚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击球的旋转、速度和力量。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国家队选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先掌握摩擦、发力的方法,保证击球的稳定性,然后再进一步提高击球的质量。我们在学习反手快撕的时候,已经基本掌握了摩擦和制造弧线的技巧。在反手拉下旋球时,击球原理与反手快撕基本相同,只需要在发力方向和击球部位上进行调整即可。  相似文献   

13.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五)中定式一的延伸——直板接发球搓长,对方抢先上手,直板随后转守为攻,压对方中路得分。 吴尚垠发左侧旋短球到马林的中路偏正手位,马林上步摆短。马林的这板摆短球并没有处理好,弧线偏高,且第二跳已经出台,但马 林的接发球在线路控制上非常出色,他观察到吴尚垠发球后站位过于平行台面,因此马林盯住了吴尚垠的中路(图4),吴尚垠想用反手直 接高质量上手并不容易,如果侧身用正手抢攻,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引拍,也无法发挥正手拉的威力。马林在接发球后,站位更加偏向球 台中线,这样既能够在正手位大角度回球也可以护住反手位的空挡。吴尚垠发球后准备不足,只好勉强侧身用正手将球兜起(图6),这样 仓促的进攻对马林没有丝毫的威胁,马林通过直板横拉连续压住吴尚垠的中路底线,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图9-图18)。马林接发球对 落点的控制,迫使对方被动抢攻,继而抓住机会实现反攻的战术运用,拓展了直板选手前三板一味抢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3,(7):90-91
“左侧下旋”是王皓的主体发球之一,加上侧上旋的配合,旋转变化非常多。大多数情况下,王皓发出的球弧线较低,紧接着就是下一板衔接。他会给自己留出充分的空间,做出两面都能上手攻击的姿态。提到王皓,大家肯定会想到他直板横打的强烈攻击性。实际上,他的正手台内球也颇有威胁。接发球方由于担心被王皓的正手强攻所压制,所以不得不回球到他的反手及中间位置,并做好被其反手进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一、王皓在奥运会上失利的原因分析 1.I业内人士的分析 徐寅生(中国乒协主席):这场球,王皓没有合理地处理正手进攻和反手进攻的关系。王皓的直板横打,是我们在直板反手太弱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琢磨出来的,有时候对手不太习惯,能稍占一点便宜。再加上王皓过去赢得多,可能就一种错觉,认为我的反手对方不适应,能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16.
马凯旋 《乒乓世界》2010,(11):105-107
提到“发抢”这个词,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发球抢攻是战术体系中最重要得分手段。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横板正手发下旋球后接侧身抢攻”,是横板打法中最常用的一个套路。尽管它具有很强的威胁性,但很多业余球友在实战中运用后,不仅未能确立进攻优势,反而被对手看破用意,反客为主。比如有时发完球刚刚准备侧身抢攻时,被对手直接摆短或劈长到正手大角度,难以上手:有时侧过身后却发现来球是一条“追身”的路线,在拉球时难以发力,只能勉强搪塞:有时抢攻后被对方轻易地防回来,自己难以连续进攻,找不到下一板进攻的击球点。  相似文献   

17.
这项练习能够提高你的脚下移动能力,隐藏薄弱的反手,并且让你已经很棒的正手变得更加强大。这项练习从两位选手都站在底线中央开始(图中假设双方都是右手持拍选手)。选手A先将球喂到大约发球中线和右侧单打边线之间、发球线和底线之间的位置。选手B侧身让开自己的反手位,用正手打一记反斜线。之后选手A也同样侧身让开自己的反手位,用正手打一记反斜线。在这之后,两位选手以单打场地为界打完这一分。先赢七分的选手胜一局,五局三胜。  相似文献   

18.
对直板打法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历来是需要加强的重点。直板横打作为最先进的反手进攻手段已经成为每个直板选手必须掌握的技术。关于直板横打的训练标准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项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通常会把王皓的反手动作当作练习的模型。但这种模仿式的训练只能学习到动作的外表形态,而很难掌握真正的要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握拍的方式就会不同。再加之发力、摩擦的细微动作有所差别,因此要想达到王皓的横拉境界,在短时间内并不现实。这种练习中的困惑在专业选手身上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9.
蒋澎龙侧身拉后转推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组图中的蒋澎龙侧身拉后转推挡,是直板拉推结合型打法非常有代表性的技术环节。对于直板单面拉选手而言,在侧身上手时.下一板的第一选择常常是准备以较大范围的移动。进行正手连续拉.侧身后的还原动作较小.身体重心也多放在正手进攻上。而对于直板拉推结合型打法的选手来讲.情况则有所不同。大家不妨与B组图中蒋澎龙推挡后接侧身抢拉的动作相比照.揣摩其中身体重心转换和还原方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乒乓世界》2012,(6):96-97
在中远台相持阶段要能够占据主动并最终实现得分,就一定要基于强大的正反手连续进攻能力。从动作结构上看,反手拉球的动作要比正手的小一些,借力的成分也相对更多一些。转腰、引拍、肩肘等都要求反手动作要更加紧凑和固定。而正手拉球则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主动发力,所以每一板前都要移动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