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阶段,是1985年至今,可以说是书评的初步繁荣时期。 1985年是这15年书评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认真提倡和重视书评事业。1985年5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在济南召开了建国以来的全国第一次图书评论工作会议。会上研究分析了书评现状,讨论了书评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书评的方针、任务、内容、发展方向和发展书评事业的具体措施。会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85年7月1日批示了《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纪要》。中宣部充分肯定了会议的成就,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总政宣传部、中央宣传系统各单位党委、党组重视书评工作,对《纪要》要参照执行。还明确指出:“目前,图书评论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宣传和出版部门还没有重视这一工作。搞好书评对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指导读书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希望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认真搞好这一工作,有影响的报刊,要经常发表图书评论。”这次会议对推动  相似文献   

2.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3.
新书点评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一本索引,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写什么序言。但是,这是一本难得的书,还是想说几句话。 《全国书评索引》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好在它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编得认真,实用性强,使用价值大。书评资料十分分散,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要仔细看,要精确选,何其繁琐劳累。这是名家之所不为,但是,这几位图书馆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苗斗了近两年时间,在上千种报刊中,在上亿字的海洋里,编造出了这1OO来万字,真是来之不易,精神可喜,我们要衷心地感谢他们。 这几年书评事业有发展,但是,与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比较,用“双百”方针的要来衡量,都还大大不够。书评还要大力发展,还要深化,还要加强理论研究,还要提高。书评还没有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取得应有的地位,书评的权威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都有待社会共同努力。编辑出版这本书,就是想填补书评阵地上的一个空缺,对发展书评事业作点贡献。但愿这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书评事业的研究,对发展书评事业,能起一点小小的作用。能如此,则编书诸君在心灵上能得到莫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以来,书评事业有了令人高兴的发展。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出版物品种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全国和地方书评刊物(包括报刊上的书评专栏)的相继创刊,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书评阵地跟过去几十年相比,是大大扩大了。虽然从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6万多种图书来衡量,发表书评的阵地还是很不够的。书评编辑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也使书评的覆盖面发生变化。有文学艺  相似文献   

6.
香港《文化评论》编辑组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于3月18日合办了一个名为“香港书评现况及展望”的研讨会。研讨会由董启章(《文化评论》编辑)主持,冯伟才(《读书人》总编辑)、颜纯钩(天地图书公司编辑主任)、汤岚(书评作者)和梁秉钧主讲。参加研讨会的有报刊编辑、教育界人士、作者和关注书评的读者。 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分析了香港书评写作、作者及发表的现状和所遇到的困难。总括起来,研讨会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为: 1.商业考虑与出版限制对书评的制约。讲者之一的梁秉钧指出了香港书评背后更深一层的一个隐  相似文献   

7.
书评工作的六点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评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近期新出版的具体图书为对象,报道并评议其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一种文化评论活动。它往往是以一种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新出版图书的描述、解释和评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调节出版活动、激励作者创作和引导读者选购图书、阅读图书。 我国一向比较重视书评工作。1951年,国家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联合发出指示,要求报刊增设专栏或专刊,登载书评和书讯。《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表社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评工作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书评报刊的体系更加充实与完善,有的广…  相似文献   

8.
一百期杂志,四千多篇书评文章,蔚为壮观,当然值得祝贺。然而,《中国图书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发表了一些书评文章,而且还在于它对中国书评学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书评这一古老的话题在今天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与《中国图书评论》开拓有密切关系。假如从《吕氏春秋·序意》或毛诗序算起,形成对书的序、跋、批、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学科。即使从现代报刊诞生,书评摆脱了对书的依附性,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形式算起,也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但却仍未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0.
四、呼唤书评权威书评需要权威。书评权威不但能对图书的价值作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判断,还以其权威性影响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它依附的形式有二:一是权威书评报刊,像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英国的《泰吾士报·书评周刊》和《伦敦书评周刊》那样,他们褒扬的新书一定会在国内畅销,他们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9,(1)
图书有书评。文学艺术有文学批评。那么,报纸、期刊有没有报刊批评学?实际上,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应该构建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现在是付诸实践的时候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报刊评论工作。早在1951年3月21日,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就发出过《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报纸、期刊上经常发表对各种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美术出版物、挂图等)的批评,介绍和有评论性的消息,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工作。”指示认为,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日渐增涨,出版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籍报刊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在大多数的报纸、期刊上还没有经常发表出版的评论。许多好的出版物,好的报刊文字,好的编辑出版方法,不能得到推荐。也有许多不好的出版物,不好的报刊文字,不好的编辑出版方法,没有受到适当的批评,以致其中或大或小的错误没有引起作者、编辑者、出版者、发行者和读者的注意。这就使读者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也使出版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监督。针对上述情况,文件对全国报纸期刊加强书报评论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的规定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本刊从今年起设置“报刊批评学”专栏,倡导探索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希望读者广泛参与。来稿一经  相似文献   

12.
四、图书宣传与推销活动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出版商不得不特别注意广告宣传和推销活动。用于宣传与推销的费用约占图书定价的10~15%。同时批发商、书店也要花相当多的经费做广告,以使出版商、书店和读者之间的图书信息保持最佳畅通状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书评活动,出版书评刊物请专家对新书发表评论,肯定图书的价值,是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了。因此出版商在出版一本新书后,总是用最快速度将书赠送给有关书评专家,并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些书评,美国一些最著名的报刊,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幸福》杂志、  相似文献   

13.
吴小如是北大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近年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学者随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青年时代曾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文学评论家。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写的书评,已找到的有四十余篇,除有关占代文学史方面的收入《读书附掌录》外,有关现代文学的则分别辑人《书廓信步》(辽宁教育版)、《今昔文存》(湖南人民版)和《心影萍踪》(上海教育版)三书。40年代前期还在抗日战争中,当时指点文坛,卓然大家的书评家,当数李健吾、刘西渭,其次是常风。吴小如匪武其后,开始写书评时,抗战已胜利。他写第一篇书评《读张爱玲(流言>》时,还是…  相似文献   

14.
图书评论是一门科学,加强书评理论研究有利于书评事业的发展。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书评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提高,认为书评学和编辑学、印刷学、发行学、读者学一样,都是出版学的组成部分。为建立完整的出版工作的理论科学体系,应在研究编辑、印刷、发行、读者等理论问题的同时,建立书评学,从事书评理论研究。所以,书评学的建立,是  相似文献   

15.
书评工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极大地发挥书评应有的作用,怎样使书评拥有广泛的读者。否则,书评再多、质量再高,没有读者犹如纸上谈兵。前些年,总有人抱怨书评无处发表,却很少有人考虑到发表了没人看的结果。我国目前的书评阵地大抵可分成两大类,即报纸和期刊。报纸和期刊又可分为二专业性的,如《书讯报》、《中国  相似文献   

16.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召开的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5月15日至20日在山东济南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门和出版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红旗》、《读书》、《书林》、《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负责同志,部分出版社和大学的有关同志。本刊负责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宣部出版局局长许力以、副局长伍杰出席并主持会议。伍杰同志在会上发表长篇讲话,深刻阐述了书评工作的意义,开展书评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当前书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加强书评理论建设,开创图书评论工作新局面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谢琴  段维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114-119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图书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应小于需求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之时,书评也恰好登峰造极。各家报刊纷纷开辟专门的书评或读书版面,连中央电视台也在1996年开设了《读书时间》栏目;《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等专门的书评报刊先后面世。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开辟了图书市场繁盛的新局面,然而,  相似文献   

18.
除出版商、图书馆等对书评的重视,读者对书评的信任,庞大的书评队伍,完善的检索体系等外,美国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书评媒介亦颇引人注目。而在这个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组成的媒介体系中,书评报纸和书评杂志的历史尤为悠久,亦尤为书评研究者们所重视。一、美国书评报刊的历史沿革从范围、性质的演变来看,美国书评报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815年~1871年,杂志书评栏的开辟1815年,《北美评论》在美国创刊,它以每期两栏的篇幅刊登书评,从而揭开了美国书评报刊建  相似文献   

19.
书业内外     
新书能不能慢评?据《中华读书报》报道:现在报刊发表的书评大都是新书的快评,加上图文并茂以及充满煽情的醒目标题,多少让人感觉有炒作与变相广告之嫌,  相似文献   

20.
书评奇葩争芳斗艳──读《中国书评精选评析》李夏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书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越来越突出了。它对于交流图书信息,繁荣学术阵地,增进文化积累,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书评工作,提高书评质量,有必要回顾书评的历史,撷取书评史上的经典著作以昭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