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人袁枚说得好:“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这里的“曲”就是指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这样的文章张弛有度,吸引人,好看。芦芙荭的小小说《一只鸟》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2.
写作时巧妙地设置悬念,运用误会法,可以达到激化矛盾、深化主题、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目的。悬念设置得好的文章,往往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加有趣,因而更能激起读者对人物命运、事态发展的关注和阅读的兴趣。 《一路平安》就是这样一篇多处成功运用了悬念法和误会法的好文章。主人公"他"有口吃的毛病,"他"上车后先后五次向  相似文献   

3.
<正>文章要写出趣味、写出波澜,才能吸引人。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一课本的"表达交流"《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写到:"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应当写得波澜起伏,即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的阅读心理来构思的一种技巧。常见的技巧中,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悬念":"欣赏戏剧、影  相似文献   

4.
正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问,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悬念式开头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令其怀着寻幽探胜之情,愉快地读完全文的一种开头方法。考生运用悬念式开头法写作文,应该在文章的  相似文献   

5.
<正>精彩的导入,自然的过渡,课堂上时而高潮迭起,时而亮点闪现,时而悬念迭生,教学环节丝丝相扣,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师生配合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的教师结束语让整节课完美落下帷幕。这样美味的公开课教学大餐,不少教师都享受过并且亲自制作过。精彩过后,细细想来,可曾有精彩被意外打断过的尴尬?有没有精心预设的生成意外流产的尴尬?为了这样的精彩,课堂是否在渐渐变得哗众取宠而失去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孙彦 《现代语文》2013,(6):101-102
好文章开头如爆竹,响遏行云,新颖精彩。有人把这种开头称之为"凤头","凤头"有吸引读者的妙处。让人难忘的故事,使人激动的演讲,都须有一个好的开头。这就给我们以启示:语文教学这门艺术,不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头吗?起始课,一语惊人;设悬念,发人深省。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作过这样的尝试,效果竟出人意料的好。一、由介绍时代背景、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由介绍时代背景、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既能让学生了  相似文献   

7.
叙事要曲折     
<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淡而无味,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叙述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行文的曲折有致、波澜迭起。想要打破平淡,使叙述更为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设置悬念法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结局难料的安排。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能够抓住读者急欲得知"后事如何"的期待心理,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  相似文献   

8.
《看戏》是现代作家叶君健的一篇散文佳作。从写法上看,除了注意适当剪裁,运用烘托手法和生动的场面描写之外,作者在细微巧妙之处的匠心巧运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一精巧悬念的设置本文巧设悬念把梅兰芳的名字最后说出,这样安排材料使文章有一种“魅力”。那么多人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不喜平"就是要让文章有曲折、起波澜,而设置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一个性格开朗,整天笑嘻嘻的女人,办公室的同事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怎么又这么开心?"注意是"又"哦!我们班的学生——一帮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毛孩(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时而调皮,时而乖巧,时而能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一种当老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时而又是让你气愤得捶胸顿足,瞬间就会死  相似文献   

11.
赵静 《辅导员》2014,(3):47
正回首来人大附小的两年工作生涯,心底涌动着的是感动与幸福。是这样一位"学生"一直陪伴着我、教育着我、鞭策着我、成长着我!语文课上,教室里总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她时而抬头凝视;时而眉头紧锁在思索着什么;时而笔尖在记录本上迅速滑动,记录着课堂的点点滴滴,生怕漏掉半点内容……还记得那天,下班后忙完琐碎的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写文章就像观山一样,应该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或山峦起伏,或深谷幽远,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惊奇感。我们在写作记叙类文章时,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让故事情节多些波折,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本书--<赏识你的学生>,慢慢读来,时而共鸣,时而汗颜,时而顿悟,不由得掩卷而思. [感想1]理解赏识,付出深爱.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4.
<正>【技法阐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细节。新闻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选题,首先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可以说,故事如果没有细节,就没有感染力;具有了好细节的故事,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对文章意义和主  相似文献   

15.
悬念教学法     
运用悬念于教学,可称为悬念教学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悬念.1.以悬念开头,制造气氛.一堂课,首先要"善始".上课开始就创设悬念,可以制造气氛,引起兴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上海特级教师顾家漳教学《科学的大门》,板书课题后,她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科学的大门在哪里?怎样才能走进科学的大门?"学生回答:"科学的大门在学校里."科学的大门在书本上"等等.这时,顾老师说:"科学的大门很大很大.科学的大门究竟在哪里呢?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一欲解而未解的悬念,激发了学生迫切要求学习本篇课文的欲望.2.以悬念排疑,引导思路.一位地理教师教学《辽阔的海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海洋的奥秘人们现在认识得还很不够,许多宝藏还沉睡在海底."这是教材的一个重点,而学生并不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教师举例说: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有些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文章怎么就没有我们学的课文那么让人有一种想读的感觉呢?”“我的作文怎么没有一点跌宕起伏的味道呢?”其实,这些疑惑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加以解决。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诱惑力,能够让你的文章越来越有“口味”。  相似文献   

17.
身为寿雨辰同学的语文老师,看着他每天在自己眼前蹦蹦跳跳、问东问西,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成长的活力,一如他的文章。小寿是个浑身上下充斥着正能量的孩子,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常离不开时而的俏皮捣蛋,时而的放肆大笑,或时而的瞬间泪奔。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骄矜,却时时处处流露出一份少年独有的天真与真挚。年少懵懂的时光,就像一颗透明的玻璃球,敏感易碎却异常美丽,只要放对了位置,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趣呢?方法有五: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各地的数学竞赛舞台上,怎能少了数列这一重要的角色.有了它,数学竞赛这样一出大戏的剧情才会跌宕起伏.它的"表演"不可谓不精彩,时而是一个"孤胆英雄",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时而是一个"淘气鬼",给人带来愉悦.它就在这样一些不同的角色之间相互转换着,在数学竞赛舞台上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精彩"表演".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7,(12)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节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