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哲学家荀子首次对荣辱现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先义后利则荣。先利后义则辱。并进一步把荣分为义荣和势荣,把辱分为义辱和势辱。君子可以是义荣而势辱,也可以是兼有义荣和势荣;小人可以是义辱而势荣,也可以是兼有义辱和势辱。君子小人之分关键在于义的荣辱。好荣恶辱是人的共性,但君子小人趋荣避辱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荀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当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介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来看,孔子、孟子、荀子义利观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而且只有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才有可能对人们进行教导,即"利"是"义"的前提.同时,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不能任其发展,当保障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时,人们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价值取向--"义",使"利"符合礼义的规范.应在"义"的准则下追求合理的"利",并且使"义"成为追求"利"的最终目的,以达到社会的和谐.那些认为先秦儒家义利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甚至强调"禁欲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谈当前大学生知耻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 ,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 ,自觉地趋荣避辱 ,有所为 ,有所不为 ;能够成为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7.
以义利观为主线,从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三个层面阐述古代的荣辱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荣辱观的思想精髓,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其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规范其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本文在阐述了知耻教育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耻与趋荣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相互作用的伦理维度。知耻是大学生德育的底线和基点,趋荣是大学生德育的"善"的体现和目的,知耻与趋荣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知耻与趋荣道德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要形成大学生趋荣避辱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荣与辱属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大凡一个有自尊心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誉,而力戒耻辱的。因此,加强荣辱观教育营造一个去伪存真、争荣避辱的良好氛围,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很好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什么是荣辱观教育  谈到荣辱观,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两个概念:光荣和耻辱。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荣辱观就是通过社会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