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传道应该是为师的第一要义。何为传道,我觉得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谈如何为师,其实就是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这也涉及回归古典,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始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进一步演绎就是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不是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手段,也不是为市  相似文献   

2.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在教育中,即便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把人当作工具,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直面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在教育中,即便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把人当作工具,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直面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讨论中小学教育与新国学之间的关系,前提是要明确学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把一个"自然人"通过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对国学有个粗略的论断,即"一国所有之学也",即一个国家所有的学术或文化,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新国学"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具传统性与时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切入人的规范,使人是其所是而成其为人.通过教育,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把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开发出来,使其升华、丰富,并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建立根本的精神联系,帮助受教育者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所以一切教育的基本信条就是使人学真.用政治去"化"教育和教育的"产业化"的倾向,都是对教育的背叛.它将使人不成其为人而成为"工具","工具性"的人只认一样东西:实利.当把"发展是硬道理"实际偷换为"捞钱是硬道理"时,"金钱"就真的成"万岁"了.如果教育真的沦为追逐"金钱"的工具,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能给人类世界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今天我们所有的教育变革,都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原——实现人的成长。当我们把学生看作鲜活的生命,而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那么,教师自然也就不再是灌输知识、生产分数的工具。师生的生命成长本就是水乳交融、互相成全的。如今"教师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高频词汇,从中央精神到地方政策到学校规划,都在强调教师、教师发展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这种对教师发展价值的认识,也是教育变革的一种体现。教师不仅是教育变革的手段或工具,教师的发展本身就是教育变革的内在目标。在这样的认识转变之后,我们还面临着实践的难题:通过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变成具体化、实体化、美妙化,这就是本文所要表现的宗旨。以植物为教育契机,从中运用"播撒种子、孕育生命"、"破土萌芽、认识生命"、"茁壮成长、呵护生命"、"开花结果、珍爱生命"这四个教育环节,让幼儿通过亲身对植物的触觉的感知,视觉的冲击,达到对生命直观认识,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人具有双重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是生命的实体性存在,精神存在则是人的意义性存在。教育是关照人的生命和精神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这种关照即"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而当下教育对人的关照却失去了"全面和谐"的本然要求,演变成重"知识化生存"轻"意义化生存"的不良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知识化生存"是以知识学习为本位和目的的一种教育实践。"知识化生存"的学习将知识当成目的本身,人被当成了获取知识的工具;重视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疏于对意义的探求和心灵的关照,剥  相似文献   

10.
"教育作为实践",有着自己的历史谱系:在规范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是一种将人变好的规范性活动,这种活动由社会规则所生成;在技术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变成了一种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在存在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则成为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生命事业。对"教育作为实践"的考古学分析表明教育意味的转变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教育从德性活动转变为工具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和物质生产的关注,从工具理性转变为生命事业则反映了人们企图解决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环境污染这一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机能的成长受生命基因密码的影响,生命的生长就是身体内的基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一种排序。人类基因研究组正在探究生命体内通过基因重组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秘密。精神生命的成长也是如此,也有其成长的密码。教育的价值旨在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通过基因的重组,促进个体潜能充分发展。当下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教育,并没有去探究生命成长密码。这些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以"教育即成长"作为自己的校本哲学,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闫虎 《江西教育》2022,(15):24-25
人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教育的目的.关注生命、激扬生命、创造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迫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现实价值,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精心打造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生命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关怀的基础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基础教育人关怀符合基础教育的本性。基础教育走向人关怀表现为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传统教育在把人作为工具对待的同时,教育自身也沦为工具。从限制性教育走向解放的教育,包含人的解放和教育自身的解放。基础教育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就要从孤立的、片面的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基础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即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人的生活融合。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体验,而体验本身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表达,它与人和人性无法分离.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体现着教育的动态生成之美.教学与美学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教育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审美教学手段,通过丰富而具有情感的英语语言材料,师生共同感受世界之多彩,感悟生命之绚丽.教育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使语言在艺术化的基础上展现了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体现了教学是生命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理性极度膨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非人性化的“规训教育”。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生存意义等为目的的形而上学和信仰丧失了存在的根基,生命变成了理性的存在,人因此成为“单向度的异化的人”,成为没有思想和情感、没有喜怒哀乐的技术工具。教育的本真是对生命的关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目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职业教育应高扬生命教育的大旗,实现从规训教育向生命教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思想,思想是人生命的意义。作为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更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者去反思教育过去、分析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探究教育未来。这项使命,只有酷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完成,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能胜任,也只有胸怀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人才能做好。  相似文献   

19.
康巴马文化是基于康巴传统马文化的衰落而提出的,其转型势在必行.康巴马文化的转型,其实质是从过去的实用性即工具,向未来的非实用性即玩具转型.这种玩具就是使人的征服欲望通过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手段,即"马健身、马旅游"来得到满足,这是现代社会对马文化的特殊需求,同时,也是康巴地区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自助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装备研究和应用领域,人们容易陷入"见物不见人"的研究误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育装备本身的设计、开发、配置、管理、应用、评价等问题上,而忽视了教育装备这个"工具"对教学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作用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最典型问题就是教育装备的教学适应性,即教育装备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