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地区是山东。1900年初起,山东义和团的活动渐趋沉寂。而与此同时,直隶义和团却迅猛发展起来。当时就流行一种说法,义和团起于山东,而大发展则在直隶。这种说法在史学界长期得到普遍认可。人们还力求对义和团在直东两省的不同发展趋势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万宝符衣”是义和团战士佩带的一种绣有八卦图形的饰物。1898年义和拳起义后,赵三多北上直隶中部传播火种,练红拳的“十八魁”东进山东,与山东的“大刀会”共同战斗。“万宝符衣”是义和拳与大刀会的共同创造,它不仅告诉我们义和团战士是以怎样的方式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且向我们诉说了那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张步东 《历史学习》2006,(12):43-44
义和团是由民间武术团体义和拳、梅花拳、红拳、大刀会、神拳等首先在山东发展而来。1900年初夏,新任山东巡抚毓贤改义和拳为义和团。同年10月以后,清政府两次发布上谕,基本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群众团体。这样山东、直隶(今河北、天津)一带拳会、刀会等武术团体都纷纷打起了义和团的旗帜。义和团各个单位的司令部叫“总坛口”(或叫“总坛”),基层单位叫“坛口”(亦作“坛厂”、“拳厂”、“团”、“队”)。总坛口的首领称“老祖师”,坛口的首领称“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等。  相似文献   

4.
戴玄之在《义和团研究》中创造性提出义和团来源是民间自卫性质的乡团而非劳乃宣提出的白莲教分支,同时他认同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梨园屯教案。山东地区的天主教与平民之间的冲突正是义和团爆发的原因,而对此外国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现择要评介如下: 一、义和团源流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源于白莲教。如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它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是源自咸丰、同治年间直隶、山东交界的乡团,或与白莲教并立的民间宗教、秘密结社等。方诗铭在《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年第四期中甚至提出“义和拳(团)与白莲教是两个‘势同仇火’的组织。”我们认为,义和团实际是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大汇总。它成份复杂,源流繁多,有来源于白莲教各支派的,也有来自乡团及一些秘密结社和拳会团体等。二、义和团起因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由于东北遭受帝国主义特别是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尤为深重,1900年春,在山东、直隶义和团运动的推动下,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先后以义和团、忠义军、六合拳为中坚,前赴后继,誓死如归,对帝国主义和腐败卖国的清政府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7.
1900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义和团初起山东。1899年冬,传播到河北中部。1900年春,义和团在保定地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直隶义和团活动的中心。1900年5月,义和团控制了保定地区,聚集了一支强大的反帝革命武装,粉碎了代表帝国主义利益的清廷军队的反革命“围剿”,直接推动了  相似文献   

8.
裕禄,满洲正白旗人。他多年任地方督抚。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任直隶总督。直隶省是清王朝的“畿辅重地”,又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中心地区。关于裕禄与直隶义和团的关系,迄今尚无专文述及。本文仅就裕禄对义和团的态度,试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9.
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直隶地方官对义和团运动采取了较为一致的支持态度,促进了直隶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直隶地方官对义和团的支持方式及其相关问题入手,对此进行较为系统的勾勒,并以此求教于方家。1900年五六月间,直隶义和团运动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义和团势力在冀中进一步壮大,于5月27日占领涿州,使涿州成为义和团控制的重要据点之一,构成了对京师的强大威胁。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宣告了清政府弹压政策的失败,也使列强各国依靠清政府剿灭义和团的美梦彻底破灭。从此,列强各国直接插手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相似文献   

10.
直隶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和活动中心。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对义和团运动的政策,以大沽之战为界,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前期他对义和团运动以剿为主;后期则实行招抚政策。裕禄对义和团的这种政策是由清廷、列强以及义和团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义和团运动和裕禄其人。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制造、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表现为三个方面:用法术抵御枪炮的原始动机、争取民众支持的动机和自我辩解的动机。分析义和团利用迷信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义和团迷信行为。  相似文献   

12.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兴起,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剿”改“抚”,终至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慈禧态度改变的原因何在?历来存有争议。慈禧招抚义和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慈禧对光绪和洋人的仇视;其二是慈禧对义和团力量的过高估计;其三是慈禧被所谓“归政”消息刺激。慈禧利用义和团来打击西方国家,不是基于对国家前途的负责,也不是基于对满清政权巩固的考虑。慈禧招抚义和团只是为了泄私愤而已。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义和团期间的中国北方士绅的整体形象在我们面前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其中山东地区士绅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变化,尤可作为义和团时期的一个典型范例来加以分析.这些差异和变化,既是当时山东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又体现了这一时期洋教及教民势力、义和团运动、山东地方官府与士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运动对现存在朱平等条约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西方列强大大发展了不平等条约制度体系,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这一特权制度更为完备、严密。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有所顾忌,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的态度。同时,在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中,义和团运动是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这一斗争的最终胜利铺垫了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时期传统的政治文化体制虽然受到了冲击,"中体西用"论受到了批判,但维新派的进步思想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影响甚微.直到义和团运动之前,"中体西用"仍是社会上盛行的主导思想.义和团运动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化政治体制失去了权威,另一方面清廷利用义和团所结成的盲目排外的统一战线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既暴露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也标志着"中学为体"思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的表演具有日常实用性。大刀会和神拳是义和团的前身,大刀会和神拳起事的地点是直东地区的乡村。大刀会、神拳经常利用请看武戏聚集民众,夸耀武力。直东地区的乡村市场兼有群体性娱乐活动,为游浪武士汇聚提供了场所。晚清的村落庙宇具有团聚同族民众共同祭拜尚武先祖的功能。村落庙宇既有神圣祭祀功能,亦是乡民演示武艺的场域,教民建堂与团众建庙便形成矛盾,而教堂与庙宇的地基就成为义和团和教民冲突的空间性焦点。以乡村演拳和观看武戏为主体性功能的建筑空间构成了大刀会和神拳武力抗教的特殊场所,传统武术显示其具有巫术意味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风俗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利 《许昌学院学报》2004,23(4):117-121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围绕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展开了对中国近代社会道路问题的研究,体现出从社会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利用到对历史现象本来面目学术认知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公正廉洁,不畏权贵,关注民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守旧落后、盲目排外之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与英美等西方大国的侵略和基督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所采取的组织和斗争形式则与当地农村社会息息相关,它能够在短期内以浩大的声势席卷大半个中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当地的民间文化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中国基督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明末清初以来 ,基督教就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进程 ,天主教的学术传教路线 ,新教的文化教育事业及参与变法的理论和实践 ,甚至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运动 ,都表现出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关联。 2 0世纪初期 ,在中国现代性意识演化过程的各阶段 ,诸如新文化运动 ,宗教大讨论 ,非基运动 ,救亡运动等 ,基督教均紧扣时代主题 ,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