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衡量新闻报道价值的重要标志就是“新”。注重把握好新闻采写中的角度、体裁、采访技巧等各个方面,在“新”上下工夫使新闻报道达到活灵活现、风格独特,受众欢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若让学生模仿新闻记者,走出课堂去采写新闻稿件,那么,学生在发布新闻时,往往能“言之有物”。如笔者曾以《新风》为主题,先组织学生从校内到校外采写新闻,再让他们在班上汇报采写结果,学生谈班风、谈校风...  相似文献   

3.
写实性、新鲜性、客观性、合理性与概括性是消息叙事的突出特点。随着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发展及社会、文化、新闻观念自身的演变,消息叙事的发展在以下两方面会更加显著:其一,多“展示”,少“讲述”,将成为记者在消息采写中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叙事方式;其二,叙述视角的多元化程度更为引人嘱目。  相似文献   

4.
杨嵩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410-410
引言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在业界和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社会新闻是来源于基层的关注民生的奇闻奇事,矛盾冲突比较多,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社会新闻是最难采写的一类新闻,因此很多记者与编辑不愿过多的报道此类新闻。同时也会常常对这种新闻题材形成·定的报道模式。鉴于此,笔者今天就如何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度”,谈点儿自己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林嵩 《林区教学》2023,(9):27-30
传统的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注重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本体理论学习,以及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新闻采写实务,因此国学通识教育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中往往处于次要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混杂碰撞,新闻生产需要插上中华文化的“翅膀”,从社会历史维度看待新形势,方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新挑战、回答新问题,新闻作品才不失深度、高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6.
黄燕 《巢湖学院学报》2003,5(2):121-125
档案信息具备新闻价值的基本素质,即重要性、其实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在“稳态新闻”的采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利用新闻煤体——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所具有的受众的广泛性和其自身形式的多样性,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前景广阔。档案信息可以因新闻煤介而生动,新闻煤介也会因档案而厚重。  相似文献   

7.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和教学实践,探究新闻采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和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旨在提高新闻采写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新闻有别于文学,教师要谨防把新闻当作文学作品来开展教学。有鉴于此,新闻采写的作业设计也应优化,让学生学会用鹰眼看世界,用妙手写新闻。本文旨在研究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设计新闻采写作业,让作业提质增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千斤采访四两写”,新闻采写是一种“深入”的艺术。深入,必须树立关爱民生的意识,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否用良心面对新闻,“深入”便是定盘的“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采写“视觉新闻”的呼声很高,读者喜欢看“视觉新闻”,也希望报刊上多出现一些现场感强的新闻。“视觉新闻”一词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意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在当今时代,电视新闻现场感强,画面直接,加之语言、音乐的烘托,以及它时效快、生动形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写作中,多年来有一通俗提法“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有人认为是新闻的写作方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也有人认为是写作规律……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事实再现律”。从三方面对“事实再现律”摧涵予以界说,并阐述了“事实再现律”的价值和定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从“抢消息”逐渐转向“找角度”,因此,在新闻的写作中,甚至是在新闻策划、新闻选材、新闻立意时,角度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好的角度会增加新闻的价值,会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容易使新闻具有“独家性”,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如何寻找角度。如何确定角度就越来越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研究者日益关注的问题。笔者从新闻的价值、新闻的受众需求乃至新闻的独家性几个方面强调新闻角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颖而有力的舆论传播方式,它除了具备必要的画面以外,新闻平论稿的采编与写作也是必备的。因此,新闻评论工作的素养成为此类节目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凭借其在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的便捷条件,以及直接、真实的感观效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各种新闻媒体采用,但由此产生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隐性采访适用范围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如何趋利避害,是隐性采访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7.
杂文和新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体 ,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它们之间在政治功用上有共同性 ,在思维方式上有互补性 ,在创作方法上有渗透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跳出了基础写作论著既有的理论框架,开拓了全新的只属于新闻写作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范畴。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新闻软要素”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它的实践意义;发掘了“新闻事实四层次律”,给新闻写作以切实的指导;揭示了构成新闻软要素的“六对密码”;从“准确把握传播价值思想与新闻主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解析了“主题先行”的理论失误;阐释了“新闻再现”和“新闻开发”等一系列只属于“新闻写作”的技法:提出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传播价值的大小来安排新闻结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随笔的话语建构,离不开国外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随笔理论的影响,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国现代知识者接受西方现代性的批判观念,从而将社会启蒙、社会变革、人生改造统一到随笔的创作中去。与传统随笔比较,中国现代随笔出现了在西方现代性特征影响下前所未有的新美学特质。其表现为:其一,兴之所至,任心闲话。西方现代随笔标举的“闲话”境界极具美学意味,在中国现代知识者笔下就是“我手写我口”,将随笔创作视为谈天说地、率意随心、恣意创作的一种体现。其二,个性精神,人格色彩。中国现代知识者在挣脱封建樊篱而获得西方现代性特征后,就将随笔创作视为强化个人感情色彩,突出批判意识的一种自由文类。其三,信笔涂鸦与雕心刻骨。现代随笔是“表面”的“平常”与“苦心雕刻的妙笔”的结合,同样也能达到“美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