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子柒系列视频镜头中的田园生活携带着浪漫理想的田园意象构建出不同于都市空间的媒介化乡村空间为文化的生产与输出创造了条件.被资本裹挟的网络视频生产者利用空间意象的生产、乡村空间的商品化以及农耕生活的展演塑造着媒介景观中的东方田园文化,并借助社交分发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阐述李子柒一类视频博主如何在异质性空间中构建出东方田园的形象,在有别于真实乡村的他者空间中完成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生产与运行,并对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莫漠 《视听》2023,(9):49-52
视觉修辞关注图像的意义体系,强调对符号信息意指形式的挖掘。导演程耳利用极具个人化风格的量子纠缠式叙事,引出空间隐喻的社会表达、生态表达以及精神表达。在视觉修辞视域下,《无名》通过土地、领带、楼梯等意象的表意性、多面性和象征性展现了文化衍义的层次感,使得影片具有修辞性意义与视觉文化意涵,从而实现悬疑历史电影文化认同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1)
图像符号所传递的某种"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通常和特定的情感诉求、历史记忆或身份想象之间存在某种象征性联系,这就涉及图像符号的社会建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1949-2017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图像叙事变迁,指出领袖图像向领袖符号转变的象征体系建构与政治秩序确立过程,以及政治仪式与图像表征中的政治记忆刻写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基于图像表征的政党媒介形象具有"技术表征"、"视觉迁移"和"影像增值"特征。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鸟瞰式”的都市媒介景观,这些景观表现为组织化的都市形象宣传片、娱乐化的都市影视意象、平台化的位置景观、个性化的无人机拍摄的短视频,其在视觉思维、视觉内容、视觉角度方面有着独有的特征,蕴含着认识都市空间和当今视觉文化生产的别样价值,成为独有的“鸟瞰式”美学。  相似文献   

5.
罗人杰 《视听》2023,(9):118-122
从媒介文本来看,美食短视频的视觉修辞体现在视点、视角、视域和蒙太奇上。视点提供一种纪实框架,特殊的视角和视域使烹饪仪式化;蒙太奇激发了视觉补偿;慢镜头则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特写。从视觉文本来看,美食短视频的空间、时间、人物等视觉符号通过视觉修辞产生了额外意指并反作用于文本,提供丰富的文化解读。综合来看,美食短视频通过视觉修辞强化了身体性感知,同时构建了一个视觉景观,使视频文本在传达美食内容之外为观众提供想象依托与视觉享乐。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打卡推动了特定人、物和地点的加速网红化,但鲜有研究关注打卡过程。研究对游客在一个网红社区的短视频打卡过程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发现网红话题“做一日蟳埔女”是打卡核心参与者集体想象的结果。这个过程从视觉想象开始,经由对他者生计方式的操演,最后抵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这代表了居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全球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想象和模仿特定地方文化的尝试。围绕短视频打卡生成的集体想象,揭示出个体和群体在全球时代的一种生存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将某些新事物和元素据为己有,同时按照自己的偏好在相互叠加的文化空间中建构起丰富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文字文化之后出现的视觉文化,以其突出的媒介特性对整个文化的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视觉文化是一种创造性文化,用视觉语言传递信息,内涵丰富,促人浮想联翩,较之文字语言有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视觉想象作用的灵活性,而视觉想象正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原动力,这一功能体现了视觉文化对创新思维之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媒介景观概念入手,结合他者化批判路径,阐释乡村美食类短视频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李子柒、华农兄弟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其田园隐士景观、乡村滑稽戏景观及两种他者化路径。在乡村滑稽戏景观中,乡村被呈现为现代性的嘲弄对象,以强化城市优势地位;在田园隐士景观中,乡村被建构为田园牧歌,用于对抗现代性焦虑。乡村始终站在城市受众的另一面,成为标签化存在。  相似文献   

10.
佘雅婷 《视听》2023,(5):21-24
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人机共生的数字时代,视听媒介的繁荣形成了数字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空间与以听觉为中心的声觉空间交替的媒介景观。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耳朵经济的兴起,唤起了声音媒介的价值再回归,打破了读屏时代的“图像霸权”局面。声音符号流动于空间中,声音媒介本质上是空间性的,在数字时代建构私密性的听觉空间、社会性的听觉空间与流动性的听觉空间。在数字空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听觉文化实践,参与塑造了新的媒介文化,呈现出互动性、符号性、涉身性的特质。然而,从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社会学视角来看,还需思考和警惕听觉文化消费主义陷阱以及“声音/发声”视角下声音与话语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唐雪莲  刘雪 《视听》2022,(3):135-137
在当下视觉传播时代,短视频垂直领域的细分成为有效传播的必经之路.鉴于短视频平台社交氛围的形成、剧情类短视频切合受众痛点的选题定位以及快节奏强反转的叙事特性,形成了对生活景观、情感景观以及商品景观等现实生活的全新记录与审美的还原,建构出当下景观社会的别样风貌,但是剧情化的呈现方式势必会带来媒介景观与现实社会的分离.因此,...  相似文献   

14.
周啸天 《东南传播》2021,(11):110-112
吴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承载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在吴语逐渐面临边缘化的传播困境下,短视频这一新型媒介的兴起使得吴语方言重新绽放活力.吴语短视频创作者通过口语、文字、标签、位置等多重符号的组合加工,运用脱口秀、说唱等流行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江南地区不同风格的方言短视频作品,建构起江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意象,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形成了"想象的地域共同体",为吴语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大众传媒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入手,提出地方媒体能够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挥公众舆论对景观变迁的影响力,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立起自我、集体与城市景观之间的联系,强化城市的记忆功能,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分析近年来的青春题材电影,怀旧成了众多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核心话语。在话语再生产的过程中,青春题材电影运用大量的图像营造视觉盛宴,利用观众的集体记忆、社会怀旧心理来建构怀旧神话,但在对怀旧建构的同时也在消解怀旧的本真性,电影中各种各样的叙事结构掩盖了关乎怀旧的思考,电影呈现出单质化倾向,这种思想的缺席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分析近年来的青春题材电影,怀旧成了众多青春题材电影中的核心话语。在话语再生产的过程中,青春题材电影运用大量的图像营造视觉盛宴,利用观众的集体记忆、社会怀旧心理来建构怀旧神话,但在对怀旧建构的同时也在消解怀旧的本真性,电影中各种各样的叙事结构掩盖了关乎怀旧的思考,电影呈现出单质化倾向,这种思想的缺席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隋桂敏  李永轮 《今传媒》2023,(3):123-125
陕西关中地区的赵公明财神被公认为是华夏第一正财神,形象在图像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洗礼和建构。物质实体作为图像的媒介,以感知共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精神象征的感知。民间财神图像以直观的可视性特征,将财神形象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的精神慰藉,体现了可视化的意象象征意义。本文从图像感知、礼俗观念视觉化、传播场域与审美艺术四重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图像造型将感知意象转换为可视化信息并结合观念视觉化表现进行设计研究,诠释了赵公明财神图像的视觉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19.
图像符号如何以修辞的方式构造了某种“劝服性话语”,这是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命题.根本上讲,图像所表征的文化意象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劝服效果,是因为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诉求、历史记忆、生命哲学或身份想象建立了某种象征性联系,这使得图像意义的构造与生产过程完成了两次认知飞跃及话语飞跃: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从“工具性价值观”到“终极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在视觉文化传播日益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消费逐渐成为生活、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视觉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中,并贯穿于营销说服的诸多环节。由于视觉与意象、思维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营销说服手段的视觉符号传播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告等直接可视的宣传方式,而是贯穿了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直至消费者的购买、消费的整个过程,并通过意象的生成机制最终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影响其购买行为。立足于这一观点,本文从视觉思维及文化研究等角度分析这一泛化的视觉营销说服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