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今对陆机《文赋》的评价褒贬不一。否定者认为其是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意""物""文"三者的关系,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十分精辟,为古文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绝非形式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2.
"缘情"和"绮靡"是陆机诗学观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陆机在强调诗因情而生的同时,也强调诗歌语言必须文辞美丽繁盛.但陆机的诗作大都在"绮靡"上下功夫,空虚乏情,只有少数写切身经历的作品流露出真情.在诗艺上,陆机的诗形成了重文轻质的华丽诗风,开启了西晋至南朝注重语言美的风气.  相似文献   

3.
正说到西晋的陆机,喜欢文学的人想到的是文辞华美无双的《文赋》,而学书之人想到的则是声名显赫的《平复帖》。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曾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人称"陆平原"。陆机擅长行书、章草,不仅书法了得,更是文章冠世。《晋书》中评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陆机条中有"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尚规矩"主要着眼于陆机五言诗在继承诗歌"风雅"之旨方面有诗人本身的儒学修养和时代风尚等因素的推动;"不贵绮错"的根本原因在于诗人崇尚的诗学标准是"缘情而绮靡",对诗歌创作的要求在于"会意尚巧"、"遣言贵妍";"有伤直致之奇"的评价源于钟嵘认为陆机的拟古之作过于拘泥古诗的情绪,而非由已出,兴、比不尽自然,加之语句华丽略过逞才雕饰,妨碍了诗作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5.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达二十则之多(《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视别人之文能得其用心,每自周文又恒有所感,陆机正是从心理方面来认识文学创作规律的,《文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正在于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心理反应过程。陆机认为创作就是意以称物,文以这意。从物到文的过程中作家需顾情、养志、感物、游心、神思、全意、应感,需要进行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文赋)中陆机把这一心理反应过程概括为作文之用心。(文赋)作为一篇赋文,虽在铺陈文之情状,实也在论作文的用心,同时在(文赋)中陆机自始至终都没忘记自己创作时的各种感受体验。刘现(文心雕龙·序志)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6,(5):18-20
陆机入洛事件作为归晋孙吴士人投奔新朝的典型个案,对魏晋易代时期的士人心态影响较大。对此次陆机入洛的动机及其具体时间问题,后世学者多有探讨。在陆机入洛的动机问题上,通过对陆机入洛前后生平事迹、诗文创作情况的重新整理和述析,能够证明陆机在成年后离乡入洛的动机以"应辟"出仕最具可能。在陆机入洛具体时间问题上,重新考辨目前流行较广的各家代表观点之得失,也可以作出更具合理性的推断。  相似文献   

9.
“缘情”和“绮靡”是陆机诗学观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陆机在强调诗因情而生的同时,也强调诗歌语言必须文辞美丽繁盛。但陆机的诗作大都在“绮靡”上下功夫,空虚乏情,只有少数写切身经历的作品流露出真情。在诗艺上,陆机的诗形成了重文轻质的华丽诗风.开启了西晋至南朝注重语言美的风气。  相似文献   

10.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的主题、写景、内在气质等方面,颜、谢存在很大差异。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颜、谢诗风的异同反映了元嘉诗歌的共性与多样性,其与曹植、陆机诗风的联系也反映了魏晋、刘宋诗歌发展轨迹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坛上靡艳和怪涩的文风,立志要革除之;有感于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因而提出了尚“意”的文艺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是其父苏洵尚“意”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写“真”,毫不做作,冲口而出。这一创作思想对于现代写作学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许多人认为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文赋》里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一直成为"博约而温润"的最好诠释和典范。但笔者认为《陋室铭》一文"博约"而不"温润"。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中的陆机人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陆机的文学才华,对于这一方面《世说新语》中都是从文学风格出发来展现的。其次是陆机本人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形象、性格、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是关于陆机政治生活内容,例如陆机的政治素养、政治经历以及政治结局。在对于陆机人物研究时观照《晋书》中对陆机的描写,可以发现《世说新语》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具备的小说人物描写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曾巩是欧阳修最为得意的弟子,他无论在仕途上还是文学上都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欧阳修在"文"与"道"两方面对曾巩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巩一方面继承了欧阳修的学术思想,一方面对"文"、"道"这类传统命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总体而言,曾巩更关注文章所承载的"道",对文辞的雕琢重视略有不足。  相似文献   

15.
对于陆机这样一位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我们以前则重视不够,对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缺乏具体而真实的描述,因而对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能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价。本文拟就此作一点尝试。陆机诗歌的特色,以钟嵘《诗品》所评最为确切。他说机诗“其源出于陈思,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玫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源也。”这段话首先指出陆机创作渊源于曹植,说明陆机与建安文学的紧密关系;其次从篇章字词和文气两方面客观分析了他的创作特色。关于陆机是否继承了建  相似文献   

16.
论陆机赋     
西晋是建安之后第一个辞赋繁荣时期,陆机是西晋赋家中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就题旨论,体物言志是陆机小赋斑斓艺术世界的底色,然其状物昭晰切状,其言志所表现的覆国亡家之余对仕隐、乡情、生命的独特感受,具有强烈的主体色调。就艺术论,情与物、心与物、理与境——三组二元相生的关系,形成陆赋独特的抒情方式。就语言论,文辞清丽,音韵疏亮,是陆赋语言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一、物、意、文 陆机在《文赋》小序中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陆机写作《文赋》“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弄清“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文赋》全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谈谈三者的含义。 关于“物”。一般注本都把“物”注为客观事物,这是不准确的。李壮鹰先生主编的《中华古文论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注为“指作家要描写的事物”,这是对的,但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8.
陆机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游玩打猎。陆机有一条名叫"黄耳"的狗,它不仅跑得快,还非常机灵。有一回,陆机把黄耳借给住在三百里之外的一位朋友。一天早上,陆机听到熟悉的"汪汪"声,打开门一看,竟然是黄耳。后来,他才知道黄耳到朋友家后总是坐卧不安。一个傍晚,它趁朋友不注意悄悄挣脱锁链(suo lian),只用一天时间就跑回家了。从此,陆机更加喜欢黄耳,走到哪都带着它,就算他后来到洛阳做官,也把它带在身边。  相似文献   

19.
陆机是太康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钟嵘在《诗品》中推许他为“太康之英”,代表了太康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今天看来,钟嵘的评价过高。陆机不但是太康体的集大成者,也是晋宋诗风和齐梁新体的开启者,历史的风云际会造就了陆机在诗史上承前启后、无可替代的地位。相形之下,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与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不太相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诗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代论者,包括钟嵘在内,对陆机都不免有抑扬过实之处,但陆机一代“大家”的品位是不会动摇的。  相似文献   

20.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赋》的撰作年代问题是陆机生平研究的一个关节点。从创作意图、创作心境等方面因素推断,陆机的《文赋》当撰成于永康元年(300)之春月。事实上,陆机的文学活动与他的出处行藏密切相关,解读陆机的“诗缘情”主张,亦可由此把握其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