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成了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下,践踏《联合国宪章》确认的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频繁地动用战争手段推行其价值观,对一些主权国家进行干涉,严重地威胁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主权的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国家的主权便不可能实现人民的基本人权。为了深刻认识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有必要对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作一历史的分析。最早提出“国家主权”概念的是法国的自然法学家让·博丹。他把主权界定为“国家内绝…  相似文献   

2.
主权和人权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的关系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主权是保护人权的,人权的国内管辖、国际保护和国际合作是三位一体的,都必须以“主权”和“主权平等”为基础,都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人类的人权的基本自由。中国在人权与主权关系上的立场是,维护人权,尊重主权,反对霸权。  相似文献   

3.
人权与主权     
人权与主权是国际法的两个范畴。近年来,随着人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看法的问题,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亦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诸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主权及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首先是由16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布丹在他的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的。他认为,主权是“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权力”,是一国的最高权力,不受国家的法律约束,从而为主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主权的学说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王沪宁同志的归纳,有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论,洛克的议会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黑格尔的国家人格君主主权论,奥斯丁的功利主义主权论等。随后,主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属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法学界出现了一股抛弃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利的潮流。他们主张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这股湖流席卷了整个西方并且影响至今,各种主张废除国家主权的学说层出不穷。有人断言:“陈腐的主权国家就显出了真形——无非是世界循环系统中妨碍血液流通的一个残存的疙瘩罢了。”有人宣称:“历史正在使国家主权这个词儿逐渐丧失意义”。他们统统把国家主  相似文献   

4.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和突出的政治问题。西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旗号,形成了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神圣同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也要以“人权”为首要条件。这种人权外交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昕渭“人权高于主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揭露“人权高于主权”论的谬误与实质,对于挫败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权利,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权是没有的。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征。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人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借“维护人权”之名,行“践踏人权”之实。实际上,主权和人权存在着密切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一方面,主权是人权的基础和前提。主权并不是人权实施的障碍,而是实施人权的重要保障。人权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事,离开主权,人权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人权是主权的体现,人权主要通过主权国家制定的国内法律实现,个人无法要求国际社会直接保障其基本权力。  相似文献   

6.
西方某些国家的学者和官员所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说,颠倒了人权主权关系中主权的基础地位;违背了公认的国际法中最根本的原则——国家主权原则;颠倒了国家和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他们妄图以人权的国际保护来否定人权的国内管辖,把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的主权行为合法化。  相似文献   

7.
“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冷战后少数西方国家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推行霸权主义的借口。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歪曲和割裂了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上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8.
人权与主权之统一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国内学者已较多论及.主要是针对西方学术界“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观点展开,这为两权关系在实践中的正确对待打下理论基础。尽管如此,国际社会中仍然出现的频繁的侵犯主权、践踏人权的现象说明二者统一思想并没有得到较好贯彻。本文以它们的统一为题,通过对东西方历史文化差异对人权观形成的影响作比较,重申要客观、辩证地理解二者的统一,着重从促进这一思想的实际贯彻及其可操作性来论述。  相似文献   

9.
主权与人权     
在阐述主权、人权概念及形成、发展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批驳了“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论。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权与人权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结合的。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的原则和基础。人权原则只能从属于主权原则,而决不能高于或违背主权原则。只有主权原则受到充分的尊重,人权的实现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人权”作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中又成为西方手中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就是“人权外交”。回顾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从威尔逊最初提出“人权外交”的主张,到卡特政府正式提出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及至当前的布什政府的外交主张,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外交”说到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霸权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人权与国权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西方一些国家竭力鼓吹的所谓“人权至上”、“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荒谬论调。以及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的霸权主义行径,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1989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人们支持人  相似文献   

13.
人权进入国际法领域是时代的进步。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维护人权是国际法的根本宗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权高于主权”缺乏国际法依据,是对主权与人权关系的歪曲,是违反国际法原则的。  相似文献   

14.
人权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问题开始为国际所关注。它不仅促进了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促进了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现代人权不仅国际化,而且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人权的局限。自80年代以来,人权问题已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妄图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推行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在人权问题上与西方国家展开了尖锐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人权高于主权”是国家新干涉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90年代以来,该理论广泛传播,其直接目的在于为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理论依据。因此,正确认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揭露“人权高于主权”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主权和人权问题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主权和人权关系的激烈争论,而中国在处理两者关系上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只有正确把握主权相对化和人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政治、法律的双重角度认清人权国际保护与不干涉内政关系的实质,才能切实的保护国际人权,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7.
主权和人权问题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主权和人权关系的激烈争论,而中国在处理两关系上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只有正确把握主权相对化和人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政治、法律的双重角度认清人权国际保护与不干涉内政关系的实质,才能切实的保护国际人权,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8.
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学者不断提出“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论调,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干涉别国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主权独立和平等的社会,任何国家都不得借口尊重和保护人权,侵犯他国主权和干涉他国的内政。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权保护和国家主权原则之间的关系,坚决抵制西方学者的错误观点,反对西方国家的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19.
人权与国权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权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西方一些国家竭力鼓吹的所谓“人权至上”、“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荒谬论调,以及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的霸权主义行径,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国权重于人权的思想。1989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1页)同年10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的谈话中批评某…  相似文献   

20.
“人权高于主权”论是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支柱。西方“人权高于主权”论不仅将人权道德化、国际化 ,使人权成为超阶级和超国家的普遍道德权利 ,把所谓普遍道德权利作为调整各国人权关系的主要手段 ,而且将主权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 ,认为限制主权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 ,从而为自己树立所谓的终极“道德”形象 ,其最终目的是以新的形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奴役和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