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对人进行不断激励的过程,实际是指从人一定的需要(未满足的需要)出发,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进而实现人自身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的需要产生新的行为的过程。有效的激励模式和激励制度是保证被激励者最  相似文献   

2.
激励是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趋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发展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所以,英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在教学中不断诱导、启发、激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不断感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得到不断激发,非智力因素得到最佳发挥。  相似文献   

3.
学生之所以不自觉,究其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坚定的意志,不能自觉地确立自我奋斗目标。一个人只有形成意志后,目标才能明确。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探讨了激励的定义,认为激励就是从人们的需要出发,采取一定的手段激发和保持人们某种特定行为的过程.接着,笔者总结出常见的四种激励方法:目标激励法,奖惩激励法,信任和尊重激励法,组织文化激励法.最后,笔者还对激励方法的运用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激励体系对组织的作用具有两种性质,即助长性和致弱性。激励体系的助长作用是指一定的激励体系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体系作用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激励体系的致弱作用表现在:由于激励体系中存在激励因素,组织对员工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激励体系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体系的运行,能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激励的艺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通过种种行为来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本人也需要他人或自己的不断激励来促进自身行为的改变和专业的发展。因此,对教师进行行为激励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行为激励可以分为他励、互励和自励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激励各有多种策略。学校管理者应当采取一定的策略激励教师发展,教师之间应当相互激励以求共同发展,教师本人则应当自我激励,寻求自我发展。一、教师行为他励策略1.认知激励策略《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认知激励即让教师通过…  相似文献   

7.
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对人进行某种刺激以发掘人的积极因素,调动和发挥其才能、智慧和潜力,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根据工作对象的实际,我们应该适时对其进行目标激励,或期望激励、典型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评价激励等。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教师激励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静霞  张虹  杨兆  吴旻 《高校教育管理》2002,24(2):55-57,69
人的行为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并进而确定了自己的行为目标.对高校教师实施激励的意义其一,人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激励的过程,在实现了自己原来设定的目标后又不断地设定新的目标;其二,激励是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其三,激励能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都会对教师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校应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在及内在环境,通过实施聘任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并建立严格合理的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公平合理地实施奖励政策,使教师积极性得到最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9.
浅谈激励教育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激励教育法以激发、激励、勉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如激发兴趣、提示愿望、给予奖励或荣誉、提供方法或方便条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一、激励教育法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  相似文献   

10.
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激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意志、行为过程,是人的“需要(动机)→行动→结果→满意”的持续循环。成功者大都经历过“激励→希望→行动→成功→成功感→自尊、自信→再行动→再成功→成功感更强→自信心更强→希望更大→行为更好→成功更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