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词《菩萨蛮.大柏地》下片第二句:一“弹洞前村壁”中的“洞”,《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都解释为“射穿”。周振甫、臧克家著的《毛泽东诗词讲解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解释为“洞穿”。这些解释为众多毛泽东诗词集、鉴赏文章认同,只有少数同时列出了另一说法作为参考,即将“弹洞”相连,解释为“弹孔”。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2005年7期所刊肖学军的《自摆乌龙梅开二度帽子戏法》一文对足球比赛用语“自摆乌龙”“帽子戏法”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5.
“自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有“自己救自己”这一义项,但在传世文献中,“自救”存在施受不一致的情况。动宾结构的“自救”属于宾语前置,常用来表示“请他人救自己”。状中结构“自救”的“自”常用作副词,表示“亲自”“自然”“当然”等。研究“自救”施受不一致的情况,并延伸到其他“自V”式结构,发现施受不一致现象多存在于兼语句里。这对正确释读古籍,厘清施受关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嗟来之食》被选人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但对“好自相扶将”一句的注释,我们认为不妥。“好自相扶将”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将,这里是扶持意。”这种解释,我认为起码有两点值得怀疑:A、在结构上,“自”的意思没有着落,遗漏了;B、如果此句如课文所释,那么,岂不与上句“勤心养公姥”重复?其实,在这句中,“自”字是有具体意义的,指对于自己。“扶将”是扶持意,此  相似文献   

8.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前小序中“予自度此曲”句,标明本词是自己创制的曲调,即“自度曲”。“自度曲”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其文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对“自度曲”,后人有不同的注释。应邵注为:“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臣赞注为:“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度曲。《西京赋》曰:‘度曲未终,云起雪飞。’”颜师古认为:“度,音大谷反。”即读今“铎”字音。而臣赞引《西京赋》为注,他把“度”字解释为“过渡”的意思,于是可知他把“度”读作“杜”音。但应邵所注是…  相似文献   

9.
“当道”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当道”的解释是:dang dao:“1.(当道儿) ,路中间:别在当道站着。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橙而去”一句,教材将“鼓桤”一词解释为“敲打船桨”(2008年版,77页,注释22)。将“鼓橙而去”解释为渔父敲打着船桨而离开,有违逻辑常理。因为按常规理解船桨是用来“划”的,而不是用来“敲打”的。即便敲打船桨,船不会向前行驶。  相似文献   

11.
沈玉保  周瑜 《学语文》2012,(5):59-60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包含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将其释作:名1.人的品质:一高尚;2.(口)人的仪表:~出众。  相似文献   

12.
说“激活”     
张风岭 《语文知识》2004,(11):16-17
“激活”首次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是1989年版的“补编”本(商务印书馆)。该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刺激有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近年来.“激活”已产生了新的用法,并在其他领域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4.
张书银 《语文知识》2006,(12):23-23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鸣金”的解释是:“敲锣,古代作战时作为收兵的信号。”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欠妥当。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深圳福田:首善之区的“幸福”样本》一文。笔者认为,这里的“首善之区”用错了。何谓“首善之区”?《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解释为:最好的地方。旧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因以指首都。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最好的地方,指首都。  相似文献   

16.
尺寸标注在一张图纸上占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也是教师力求学生“应知应会”的重点讲授内容。 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制图》(二版),在介绍尺寸标注时以醒目的标题提出了“标注尺寸三要素”的说法,并详细解释为  相似文献   

17.
“自疏”     
《屈原列传》中“死而不容自疏”一句,高中课本五册注释为“虽死而不肯苟且疏忽”,把“自疏”解为“苟且疏忽”,似近望文生义。我认为“自疏”一词原出于《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这里作“自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咏物寄情的散《海燕》(语版新课标《语》七年级下册)。一开头就描写家乡的小燕子:“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教材第5页注释②将“积伶积俐”解释为“非常伶俐”。笔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从意上看,句中的“积伶积俐”是用来形容羽毛的,而“伶俐”是个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它解释为“聪明:灵活”。如果“积伶积俐”是“非常伶俐”之意,那岂不是郑振铎先生用“非常聪明、  相似文献   

19.
陆宗高老师在《炮烙之刑到底是什么样的酷刑?》(见《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第28页)一文中对比了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解释说:“炮烙,一种酷刑。把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强迫受刑者在上面行走,受刑的人站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烙死。”陆宗高老师考证,这一解释来自裴胭《史记集解》引《列女传》,有史料依据。而岳麓版注释是:“炮烙之刑:商纣王设置的一种残酷刑罚.用炭火置空心铜柱中,将铜柱烧红,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引用僻经·大雅·灵台》的诗句:“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对此句,课本注释为:“百姓筑作,不到一天就把它筑成了。”把“不日”解释为“不到一天”。查1988年版的《辞源》,此句解释为:“不久”,“言其完成之速”。到底哪一种更准确?再查资料,笔者发现,这两种解释都不准确,原来前人对此早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